104學年度 寒假功課
五護二丁 黃詩容 35號1035101194
書名: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作者: 米奇.艾爾邦
米奇.艾爾邦。美國<底特律自由報>的記者,曾十度被美聯社票選為美國最佳體育專欄作家。曾經以音樂為職業,目前在底特律WJR電台主持節目,並固定接受ESPN電視台的「體育記者」節目邀約。他著有<波>、<神奇五人組>等全美暢銷書,所撰寫的專欄並集結為四本書出版。他目前和妻子定居密西根州。《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一位年輕體育編輯者向一位垂死的老教授學習生死之智慧的一本書。很少談論生死話題的書,讓人感覺這麼溫暖,這麼從容。作者米奇‧艾爾邦在昔日恩師最後幾個月的生命中,每個星期二去探望他。這位老教授墨瑞面對著死亡一步步逼近,卻仍保有熱情和幽默感;藉著每個星期二的談話,他一點一點地柔軟了米奇世故冷漠的心。他們師生的重聚,成了一堂有關生死之智慧的課。「只要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這堂課很短,但涵蓋許多課目:愛、工作、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這是一堂探索生命的課,也是永無止盡的尋寶之旅。很少談論生死話題的書讓人感覺這麼溫暖,這麼從容。像春天的風。一個大學時代甚為老師器重的學生,畢業之後浮沉於社會的洪流,舊日的理想則幻滅遠去。說是要和老師保持聯絡,但是卻16年未通音信。然後,有一天,他突然在電視上看到了已經老去的教授,而教授只剩下沒有多久的生命。於是,他們再度重逢,教授重新給他上了14堂課。所有的課都是在星期二上的,甚至最後教授入土的日子也是星期二。
這是一本討論生命意義的書,書中提到一位年輕人向他大學時期的教授學習生命中真正值得重視的課題,其中的14堂課程中每堂所學到的都不同 ,包括愛、工作、家庭 、年老、寬恕及最後的死亡
老師用他人生的經驗來教,所以這是一門不需要課本的課,但經由這門課作者學到了許多在學校不一定上到的東西,卻是一輩子都碰的到課題。
看完了這本書之後 ,我才發覺到現實是如此的殘酷,而生命是那麼脆弱的不堪一擊,人往往都得到被逼入絕境時,才能體會到生命對自己而言是多麼的重要。現代人由於太過重視物質上的生活,卻忽略了我們最珍貴的東西,書中的莫瑞教授因為得了一種神經系統的重症
,沒有方法可以醫治,他才恍然領悟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世界並不會因為他死亡而停下,上帝給了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再接下來的日子他可以選擇委靡不振或是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可他不願就此凋零萎謝,他以死亡作為他生命最後的計畫、所剩歲月的重心所在,他證明他可以活的更有價值。我很欽佩他可以那麼勇敢的面對生命的轉捩點,不像現在的人稍有挫折便不堪一擊,那種不尊重生命的人,都不懂得珍惜自己和別人,常做出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的行為。
在看過這本書之前我曾看過一部電影-奪魂鋸,雖然那是一部很血腥的恐怖片,但我覺得其中的寓境深遠,那是講一個得到癌症末期的病人,他想要逞罰那些不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但他用的手段太過於激烈及殘忍,雖然他並沒有真正殺害那些人,他都是讓人決定自己的生死,並限時他們要逃出讓自己死亡的工具,卻可以讓那些人痛不欲生,也算是死在他的手下﹒很顯然的,也許他的出發點的確是想要讓那些人好好審思自己犯下的過錯,因為被他抓來的不是吸毒販就是偷窺狂或是強盜犯等,而他們的共通點就是被抓去監獄又被釋放出來後,還是沒悔改甚至變本加厲。在看這部電影的同食,雖然畫面是挺怵目驚心的,但換個角度想,如果現代人不是這麼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也許就不會有片中這個癌症病人的角色,也不會有奪魂鋸這部電影的問世,我想,拍這個片子的導演也是想利用這部片來警惕世人吧。
現代人由於太過重視於物質上的東西、精神上的生活,而這些東西卻不能滿足我們,使的我們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擁有的東西,還有周遭為我們付出的家人、朋友、老師等,等我們都習慣了把人家對我們的好視為理所當然時,往往卻忽略施比受有福、做人掌心要朝下的道理。在第十二堂課講到了寬恕,在這裡並不是只寬恕別人,更是要學到如何寬恕自己,有時會在電視上看到情侶吵架鬧分手,但是一方不同意,便痛下毒手殺害了自己所愛的人,接著再自殺,這種由愛生恨的例子實真的是比比皆是。當中寬恕自己比寬恕別人重要,如果做不到寬恕時,下場往往是兩敗俱傷,造成無法補救的遺憾。
讀了這本書後的我和作者一樣,一起從書中這位老教授身上學到了最後一門課,一門學著如何活在世上、對待死亡態度的課。我很慶幸我並不是走到生命的盡頭時,才重新體會生命的意義,比許多走不出自己失意的人幸運的多,人生的路途還很長,不要非得到了傷痕累累時才領悟到生命的重要。十年年後偶然相遇,這段亦師亦友的深情,作者和老師的重逢,探討了人生存在的生命意義。教授對教育的認真、執著,對作者學生的付出和觀愛。雖空間拉遠了彼此距離,但每禮拜二的課堂,讓這個學生搭機到教授家,上這門課──人生、生命。教授對學生流露出如子的愛護,他們是師生,也是朋友,教授僅存的生命,傳道於他最摯愛的學生,是薪火相傳,也是百年樹人的執著吧!生命課,繼續再上,生命的歌,依舊高唱。
書名: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作者: 米奇.艾爾邦
米奇.艾爾邦。美國<底特律自由報>的記者,曾十度被美聯社票選為美國最佳體育專欄作家。曾經以音樂為職業,目前在底特律WJR電台主持節目,並固定接受ESPN電視台的「體育記者」節目邀約。他著有<波>、<神奇五人組>等全美暢銷書,所撰寫的專欄並集結為四本書出版。他目前和妻子定居密西根州。《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一位年輕體育編輯者向一位垂死的老教授學習生死之智慧的一本書。很少談論生死話題的書,讓人感覺這麼溫暖,這麼從容。作者米奇‧艾爾邦在昔日恩師最後幾個月的生命中,每個星期二去探望他。這位老教授墨瑞面對著死亡一步步逼近,卻仍保有熱情和幽默感;藉著每個星期二的談話,他一點一點地柔軟了米奇世故冷漠的心。他們師生的重聚,成了一堂有關生死之智慧的課。「只要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這堂課很短,但涵蓋許多課目:愛、工作、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這是一堂探索生命的課,也是永無止盡的尋寶之旅。很少談論生死話題的書讓人感覺這麼溫暖,這麼從容。像春天的風。一個大學時代甚為老師器重的學生,畢業之後浮沉於社會的洪流,舊日的理想則幻滅遠去。說是要和老師保持聯絡,但是卻16年未通音信。然後,有一天,他突然在電視上看到了已經老去的教授,而教授只剩下沒有多久的生命。於是,他們再度重逢,教授重新給他上了14堂課。所有的課都是在星期二上的,甚至最後教授入土的日子也是星期二。
這是一本討論生命意義的書,書中提到一位年輕人向他大學時期的教授學習生命中真正值得重視的課題,其中的14堂課程中每堂所學到的都不同 ,包括愛、工作、家庭 、年老、寬恕及最後的死亡
老師用他人生的經驗來教,所以這是一門不需要課本的課,但經由這門課作者學到了許多在學校不一定上到的東西,卻是一輩子都碰的到課題。
看完了這本書之後 ,我才發覺到現實是如此的殘酷,而生命是那麼脆弱的不堪一擊,人往往都得到被逼入絕境時,才能體會到生命對自己而言是多麼的重要。現代人由於太過重視物質上的生活,卻忽略了我們最珍貴的東西,書中的莫瑞教授因為得了一種神經系統的重症
,沒有方法可以醫治,他才恍然領悟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世界並不會因為他死亡而停下,上帝給了每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再接下來的日子他可以選擇委靡不振或是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可他不願就此凋零萎謝,他以死亡作為他生命最後的計畫、所剩歲月的重心所在,他證明他可以活的更有價值。我很欽佩他可以那麼勇敢的面對生命的轉捩點,不像現在的人稍有挫折便不堪一擊,那種不尊重生命的人,都不懂得珍惜自己和別人,常做出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的行為。
在看過這本書之前我曾看過一部電影-奪魂鋸,雖然那是一部很血腥的恐怖片,但我覺得其中的寓境深遠,那是講一個得到癌症末期的病人,他想要逞罰那些不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但他用的手段太過於激烈及殘忍,雖然他並沒有真正殺害那些人,他都是讓人決定自己的生死,並限時他們要逃出讓自己死亡的工具,卻可以讓那些人痛不欲生,也算是死在他的手下﹒很顯然的,也許他的出發點的確是想要讓那些人好好審思自己犯下的過錯,因為被他抓來的不是吸毒販就是偷窺狂或是強盜犯等,而他們的共通點就是被抓去監獄又被釋放出來後,還是沒悔改甚至變本加厲。在看這部電影的同食,雖然畫面是挺怵目驚心的,但換個角度想,如果現代人不是這麼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也許就不會有片中這個癌症病人的角色,也不會有奪魂鋸這部電影的問世,我想,拍這個片子的導演也是想利用這部片來警惕世人吧。
現代人由於太過重視於物質上的東西、精神上的生活,而這些東西卻不能滿足我們,使的我們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擁有的東西,還有周遭為我們付出的家人、朋友、老師等,等我們都習慣了把人家對我們的好視為理所當然時,往往卻忽略施比受有福、做人掌心要朝下的道理。在第十二堂課講到了寬恕,在這裡並不是只寬恕別人,更是要學到如何寬恕自己,有時會在電視上看到情侶吵架鬧分手,但是一方不同意,便痛下毒手殺害了自己所愛的人,接著再自殺,這種由愛生恨的例子實真的是比比皆是。當中寬恕自己比寬恕別人重要,如果做不到寬恕時,下場往往是兩敗俱傷,造成無法補救的遺憾。
讀了這本書後的我和作者一樣,一起從書中這位老教授身上學到了最後一門課,一門學著如何活在世上、對待死亡態度的課。我很慶幸我並不是走到生命的盡頭時,才重新體會生命的意義,比許多走不出自己失意的人幸運的多,人生的路途還很長,不要非得到了傷痕累累時才領悟到生命的重要。十年年後偶然相遇,這段亦師亦友的深情,作者和老師的重逢,探討了人生存在的生命意義。教授對教育的認真、執著,對作者學生的付出和觀愛。雖空間拉遠了彼此距離,但每禮拜二的課堂,讓這個學生搭機到教授家,上這門課──人生、生命。教授對學生流露出如子的愛護,他們是師生,也是朋友,教授僅存的生命,傳道於他最摯愛的學生,是薪火相傳,也是百年樹人的執著吧!生命課,繼續再上,生命的歌,依舊高唱。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