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暑假作業 服務學習反思
服務學習反思
護二己 20號 何沛萱
我的服務單位是宜蘭縣的員山鄉衛生所,這次很慶幸有遇到實習學姐,因此學到了更多東西,聊她們的經驗,從中得知未來必經的路,在打針換藥、衛教的時候,主動去學習她們也很樂意教我。還有固定班底的志工阿姨伯伯們,他們是阿長、學姊們的得力助手,少了他們萬萬不能,這裡的志工團體很龐大,分了四大組,有部分是在村裡的社區食堂,常常都能在中午看到他們的身影,為民眾量血壓保持身體上的健康。
主要的部分是在於門診協助,量血壓、抽病歷、成健、基本體檢與協助幼兒預防注射、乳房攝影檢查之問卷,在服務當中我發現到大多數病患都是老年人,員山鄉已是高齡化社會,至民國一○四年六月底,整鄉的老年人口比為14.75%,約有4758人,而在這群老年人中,罹患慢性病並有服用藥物的人真的很多,尤其H/T及DM患者最為普遍,為H/T前來就診的每年平均約有3610人次,這些長輩們都會定期至醫療院所拿藥及衛教,不過也有部分不配合的病患,很常接觸到逃避現實的人,血壓之收縮壓已高達185mmHg,詢問早上有無服用血壓藥,他卻回應:「吃藥又沒有用,我拿回家跟本就都沒吃直接丟掉了。」,很多老年人都有這樣的問題,認為平時不痛不癢沒有就醫需要,卻不知道會使臟器損害引起併發症而導致死亡 。
打電話通知民眾也是很常做的事,看似簡單,難的是溝通技巧, 遇到不配合就剛好訓練自己的口才,試著說服他人,像是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的子宮頸抹片、45~69歲婦女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都比較困難,有人會因為做抹片檢查的醫師是男生就不要做了,乳攝的話則是因為怕痛,可能聽別人講說很痛,內心則產生恐懼拒絕檢查,還有一部分是不想面對檢查結果。對於他們我是採取激勵,鼓勵他們檢查,檢查是好的事情,即早發現即早治療,而且年紀過了這些福利其實也就浪費掉了。
有些時候我會跟學姐外出演講上課、社區量血壓,很喜歡跟學姊外出,能夠看的更多學的更廣,也才了解到原來社區有這麼多保健資源。有次去「慈懷基金會」,裡面是與我年紀相仿的青年,不過因為某些因素,生活不太像我們有父母的陪伴,但是他們懂的反而比我們一般學生接收到的更多,平常的衛生知識、用藥、預防疾病等等,在學姊的問答下,他們都能很順的接著答案,我卻在後面愣住,應該是要去一起學習,反到成思考,後來我聽到一句「這些之前都講過很多次了啊」,我懂了他們平常就有很多資源學習,我們的平常則是接受基本學科的教育為重,演講其實久久才一次,而且枯燥乏味都不太有意願學習,因此又學到了一點,在演講、團衛之類的,想要對方聽的進去並有意願,最重要的是「互動」。
在這段學習過程中,了解幾使沒碰過也要試著累積經驗,一直逃避或放棄只是留在原地,「不做不會怎樣,做了很不一樣」。練習也是要的,不是說會了一次就成大器,換藥時我拿著棉棒,以為很容易從中間轉圈圈就好,其實不是,光從開袋就有要注意的地方,用nomal saline不能離棉棒太近,膠布寧可太長也不要太短…等,無菌的基本;還有Tonic綁起來不會太難,但重點就是要小心不要夾到對方的肉,真的很痛。
學的東西不僅專業有關更多的是人際交流,老年人口的社會裡,不少是獨居的長輩,他們看似冷漠不愛說話,不過我們釋出關懷與他們聊聊天,他們就會開心無比。這裡感受的到人情冷暖,不過以柔克剛是個不錯的方法,在這樣的職場,你不笑就真的不用做了,很現實,使他人感受不好,換來被破口大罵被投訴,新聞上時不時有護理人員的新聞,不良的護病關係使護理人員改走別條路,放縱的勞基法使人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許過幾年會有所好轉,人員不像少子化缺人,因為這樣的想法所以更要樂觀看待,學會轉彎思考,自己先改變,才能夠影響到他人。其實做的事情不管簡單與否,都能學到東西,也能是經驗,過程中的道謝是我走下去的動力,幫助人是件開心的事,我們幫學姊減輕負擔,學姊幫助我們學習,互相協助就是那麼和協。很謝謝阿長,啟發我們的學習目地,有次跟著實習學姊換藥,因為病患的傷口過大且有固定包紮,所以請阿長協助,事後她說:「在這裡實習跟醫院是不一樣的,在醫院你做技術會有老師在旁邊看著,在這裡不是,因為我們常常外出出差,所以你們應該要自行判斷,來這裡不是學的東西是什麼,而是自己學到了什麼東西。」,我們都很習慣的依賴老師,老師教什麼我們學什麼,叫我們做什麼事我們就照做而已,缺乏自主學習,阿長點出了這點,我也清楚了人家說不斷學習其實就是自主,不是盲目的把教科書翻來翻去反覆複習。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