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心得

人生的最後一堂課一書裡,生死作者山崎章郎提到,在生命的過程中一般人所注意的是營生、追逐和占有,努力去遂行自己的抱負和目標。但卻忽略死亡的認知、對臨終大事的關懷。然而,人的病危、臨終與死亡,卻是沒有一個人能倖免的。
對一名疲於應付不治之症的病人而言,當他終於可以放下搏鬥、靜靜的解脫時,復甦術無疑的是一種強迫性的騷擾;我們甚至可以說,為瀕死的癌症末期病人做復甦術,乃是在對一個毫無力氣、全無意志的肉體,進行迫害。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對於死者,是全無體貼、敬畏與哀悼可言的。(傳偉勳,1993)
一個人病了,另一群受苦的人,肯定是那些深愛他的家人。他們的焦慮、傷痛,常常亦不亞於病患本身。特別若是發現病人的病況已進入末期,除了冀望醫師能奇蹟般的將他治癒;但無可諱言地,家屬的心中應也會朝向那死別的方向臆測。若能在此時把握珍貴的最後相聚,在病患離開以後,可以留下美好的永恆回憶。傳統由醫師決定癌症末期病患接受高科技醫療的觀念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病患有權選擇的權利,自己可決定什麼樣的治療方式,甚至如何安祥、自然平和地放下,舒坦地走完人生的旅程。
因此對於片中的整件事,對於一個癌症末期的人來說,時間是他最寶貴的東西了,所以我們覺得今天不論他是否能接受,身為一個醫生都有告知的權利。因為一個人的人生應該是由自己決定的,不是嗎?而且我們覺得隱瞞只是讓他過的更加麻木,或許他今天不知道自己還剩多少日子就會因此而一直浪費下去,甚至當他知道自己只剩沒多少日子可活時,那種遺憾是可想而知的。對於告知病患病情的與否,身為病患家屬或是醫生也是處於兩難的抉擇;一是怕病患無法承受,二來家屬和醫生或許也不想面對事實,另一方面隱瞞病情也是希望病人能夠以輕鬆的心情接受治療。不能以二分法來判決這樣的行為是好或是欺騙,畢竟他們是以善意為出發點。不同的立場,認知絕對不同。 在醫療過程中,互相在彼此身上學到東西,這是相當可貴的。因為在醫病關係中,醫生總是高高在上的,他們擁有較多的權力掌控病人,能像片中這樣實屬難得。有句話說道:生命貴不在長,而在於過得精采。近來癌末病人在安寧照顧不同專業領域人員的照顧下,已逐漸將醫療重點從醫治「病」放到到醫治「人」的階段。這是尊重病人生命自主權的表現,也是醫療人性化關懷的開端,我們想最大成就正在於此。協助癌末患者和家屬在「死亡」面前,仍然感到安心。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詮釋不僅是無病無疾,且是維護個人身、
心與社會安寧的最高潛能之發揮。故對疾病末期病患的照護則不
僅止於消弭其症狀,病患與其家人能活出他們最大的幸福潛能方
趙可式教授指出,安寧治療護的最主要原則就是,「病人是主角,家人是配角,醫療團隊人員則由全程推供服務」。全程要順著主角的心意,協助配角共同去完成主角人生的最後一場戲,讓他們少有遺憾的走完人生旅程。才是最重要的臨終關懷和照顧。如果病人想清楚明瞭,他會詢問,如果病人主動詢問就應該誠懇答覆,否則病人無法深度溝通,彼此演戲,互相感到孤獨,也無法交待後事完成心願,會造成生死兩憾。如果病人不問,則表示他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則不必主動告知;但有時病人會觀察家屬的態度,如果他感受到家人都刻意隱瞞,故做樂觀,病人會敏感地順從家屬的意願假裝不知。如果以病人的需要為中心的照顧,則家屬應放下自己的情緒及需要,而準備好隨時答覆病人的需要。趙可式博士指出,對於臨終病人的心理社會照顧方面,最重要的是讓病人感到不孤獨。(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 趙可式教授摘自「康泰安寧療護」手冊)
大病人片中,醫師及家屬一直隱瞞病人病情不告知,結果病人第一次開刀完,也一直繼續以前酗酒或更甚。家屬及醫師更因怕病人知情,也只能看他如此荒唐對他而言並不公平。可見病情告知的重要,病情告知的大原則是病人想知道的,一定要告知。告知時不要馬上講很多,可以先講一點,視其反應與求知程度,再逐步深入告知。掌握適當時機,特別是病患本身已問起時。其實一開始即讓病人慢慢了解病情,一步一步讓病人參予,比一開始一直隱瞞病情到了無法隱瞞,才告知病情的接受度更高。例如聖馬爾定醫院如遇疑是乳癌之病人,全身麻醉切下的病理作冷凍切片,若是確定是癌腫瘤時,一定是傷口縫合後催醒病人在恢復室時,等病人意識清醒時,再告知病人病情,由病人自己決定,是否作乳房全切除。在以前的病人全是在麻醉中,即由配偶或家屬來決定,切完乳房及腋下淋巴全除手術後,麻醉醒了才知道。完全沒有自主權,接受程度低,對以後的治療更難以接受。可見病情告知後,慢慢由病人主導,參與病人接受度高,相對對於後續接受治療意願高。而不是像以往切除腫瘤了再告知病情,充分表示病人身體的主權操之再病人手中。
幽谷伴行,重點在於只是「陪伴」,而不是推拉。病患的情緒常不穩定,當他的情緒低到谷底時,我們也要到谷底陪伴他;他往上走一兩階,我們也陪他往上走一兩階;當他又掉到谷底時,我們仍舊要回到谷底陪他。片中當病人知道病情時,除了家屬醫師外,他的朋友及工作夥伴大家一直以他的情緒、行為為主。一直陪伴包括護士提供末期疼痛緩解,讓它能去拍完他的末代作品,完成心願。或許在他被告知病情時,所剩時間裡做完想做的事情。

新增時間 : 2016-09-05 19:55:37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