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寒假作業心得

癲癇 護三庚16號陳安琪
癲癇是一種慢性、汙名、隱藏的疾病,涉及生理、心理與社會等現象。癲癇者始終存在一股莫名的焦慮情緒,給予自我一股無形的限制與退縮的壓力對照臺灣障礙者、性別、族群與性取向團體,癲癇長期被視之為個人悲痛,而侷限在醫學、護理學與諮商等範疇,未曾以社會學方式關照其社會面向,造成癲癇團體的社會議題較少受到積極的關照與討論。自覺性汙名比真正遭遇他人歧視的「實際性汙名」, 更容易限制癲癇者的生活機會與社會交流。癲癇醫療依然關鍵,但是基於癲癇的獨特性,癲癇汙名的終結,除了仰賴癲癇團體持續不斷地進行公眾教育之外,癲癇團體與其他身心障礙團體間,必須積極持續的對話,為癲癇者的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充權條件做好積極準備,癲癇者與家庭才能有效克服長期內化的個體化隱匿行為原則。文中舉出相當多例子,分別從客觀與主觀方向, 探討臺灣癲癇者面臨的社會實在性問題,就主觀意義而言,癲癇者面對身體、自我、社會之間不斷地解組與重組,以藉由醫療進步、正確認知,進而破除迷思, 改變既有生命的意義,編織新的生存方式,重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癲癇醫療科學進程,癲癇認知教化宣導、諮詢輔導是癲癇團體發 展進程與功能。儘管癲癇身體可以透過醫療達到一定的控制程度或降低發作頻率,增加癲癇身分的隱藏性,但是癲癇依然必須仰賴醫療專業人員的衛教宣導,建立起社會大眾對癲癇正確的認知,破除癲癇各種迷思,並教導正確的發作處理方法。

新增時間 : 2018-02-28 14:23:56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