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暑假功課
科別:護理科
班級:護四辛
學號:105510139
姓名:陳苡慈
【個案報告心得學習】
作者:溫淑慧、吳麗敏/官杏亭、李佳玲/方舒儀 、 陳萩憶
文章標題:運用Watson理論照顧一位腸病毒幼兒及主要照顧者之護理經驗/運用治療性遊戲於感染腸病毒幼童的護理經驗/協助一位外籍母親照顧腸病毒住院幼兒之護理經驗
刊名:生物醫學
卷(期):51:3/14:6/9:1
起訖頁數:100-105/108-116/101-110
【主題】:Watson關懷理論
【讀後心得】:在兒科實習中,令我最映象深刻的是照護腸病毒病童,這次特別找了運用Watson 的十項關懷照護理論方式照護腸病毒兒童的文章做進一步的學習。
腸病毒具高度傳染性,經糞口及飛沫傳染,幼童是感染及併發重症之高危險群發燒、手足口病與疱疹性咽峽炎是典型之臨床症狀,手足口病患者手腳和臀部會出現紅疹,口腔黏膜、舌頭發生水泡及潰瘍;疱疹性咽峽炎主要發生於3-10歲,患者咽喉出現潰瘍,引發疼痛。遊戲是促進兒童正常發展的重要工具,藉遊戲能表現真實的自我,透過有目的的治療性遊戲以了解兒童對住院時周遭發生事件的感受,亦可使住院兒童獲得自信心與控制感,減少退化性行為,成為與醫療人員間的溝通橋梁,筆者運用符合個案發展的治療性遊戲於護理措施,了解個案需求,過程中與案母共同見證個案能主動張口接受口腔檢查、噴藥及自己喝下藥水,不適症狀改善,提出在醫院中,遊戲可成為引導兒童了解即將發生的事件,配合醫療處置的方法。
在兒科實習中老師不斷的提醒我們要合病童建立良好的醫護關係,能讓病童們相信並願意配合照護,於是我們想出一連串符合病童年齡治療性遊戲,在這三篇報導中我都看見護理人員運用治療性遊戲拉近病童關係,也成功地將護理措施運用在病童身上,透過文章和實習的證明後,我學到了如何與病相處和治療性遊戲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溫淑慧、吳麗敏(2004)•運用Watson理論照顧一位腸病毒幼兒及主要照顧者之護理經驗•生物醫學,15(3),100-105
官杏亭、李佳玲(2015)•運用治療性遊戲於感染腸病毒幼童的護理經驗•生物醫學,14(6),108-116
方舒儀 、 陳萩憶(2010)•協助一位外籍母親照顧腸病毒住院幼兒之護理經驗•生物醫學,9(1),101-110
班級:護四辛
學號:105510139
姓名:陳苡慈
【個案報告心得學習】
作者:溫淑慧、吳麗敏/官杏亭、李佳玲/方舒儀 、 陳萩憶
文章標題:運用Watson理論照顧一位腸病毒幼兒及主要照顧者之護理經驗/運用治療性遊戲於感染腸病毒幼童的護理經驗/協助一位外籍母親照顧腸病毒住院幼兒之護理經驗
刊名:生物醫學
卷(期):51:3/14:6/9:1
起訖頁數:100-105/108-116/101-110
【主題】:Watson關懷理論
【讀後心得】:在兒科實習中,令我最映象深刻的是照護腸病毒病童,這次特別找了運用Watson 的十項關懷照護理論方式照護腸病毒兒童的文章做進一步的學習。
腸病毒具高度傳染性,經糞口及飛沫傳染,幼童是感染及併發重症之高危險群發燒、手足口病與疱疹性咽峽炎是典型之臨床症狀,手足口病患者手腳和臀部會出現紅疹,口腔黏膜、舌頭發生水泡及潰瘍;疱疹性咽峽炎主要發生於3-10歲,患者咽喉出現潰瘍,引發疼痛。遊戲是促進兒童正常發展的重要工具,藉遊戲能表現真實的自我,透過有目的的治療性遊戲以了解兒童對住院時周遭發生事件的感受,亦可使住院兒童獲得自信心與控制感,減少退化性行為,成為與醫療人員間的溝通橋梁,筆者運用符合個案發展的治療性遊戲於護理措施,了解個案需求,過程中與案母共同見證個案能主動張口接受口腔檢查、噴藥及自己喝下藥水,不適症狀改善,提出在醫院中,遊戲可成為引導兒童了解即將發生的事件,配合醫療處置的方法。
在兒科實習中老師不斷的提醒我們要合病童建立良好的醫護關係,能讓病童們相信並願意配合照護,於是我們想出一連串符合病童年齡治療性遊戲,在這三篇報導中我都看見護理人員運用治療性遊戲拉近病童關係,也成功地將護理措施運用在病童身上,透過文章和實習的證明後,我學到了如何與病相處和治療性遊戲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溫淑慧、吳麗敏(2004)•運用Watson理論照顧一位腸病毒幼兒及主要照顧者之護理經驗•生物醫學,15(3),100-105
官杏亭、李佳玲(2015)•運用治療性遊戲於感染腸病毒幼童的護理經驗•生物醫學,14(6),108-116
方舒儀 、 陳萩憶(2010)•協助一位外籍母親照顧腸病毒住院幼兒之護理經驗•生物醫學,9(1),101-110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