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業護理典範人物1

書明:《打開史金納的箱子: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作者:羅倫.史蕾特
史金納在社會改造方面的成就,令人聯想到德國納粹和法西斯主義,可能成為獨裁者利用的工具。俄裔美國女作家蘭德曾言:「史金納極度厭惡人類的心智與道德,此種意念偏執強烈,終至自取毀滅,到頭來只剩灰燼與若干嗆鼻的煤塊。」如此具爭議性的人物,作者一一從其生平與成就中,慢慢的找出隱藏在抨擊背後的真相。
史金納生於一九零四年,是美國行為學派的先鋒,個性十分謹慎,一九二八年進入哈佛大學心理研究所,不過他最初的志向是成為小說家,之後他讀到威爾斯的文章:「俄國科學家巴夫若夫與美國作家蕭伯納,若只能救一人,他會選擇前者,因為科學比藝術更能拯救世界。」我們不知史金納為何轉為研究增強作用,但當時的世界確實需要拯救,正值一次大戰後的戰間期,越來越多飽受戰爭摧殘的人們身心受創,當時精神分析當道,治療方式是讓病患追憶過往,挖掘陳年瑣事,心理學界由佛洛伊德、美國心理家詹姆斯等人稱霸,皆探討內在精神狀態,史金納最先接觸到的心理學,就等於內省、唯心論的同義詞,但他認為世間萬物不只要用心感覺,更要親手觸碰。俄國科學家巴夫若夫對他影響深遠,其次是創立行為學派的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巴夫若夫的發現稱為古典制約,意思是動物的本能反應,例如:眨眼、驚嚇、流口水……,可用人為方式制約,使其伴隨新刺激出現。巴夫若夫的實驗中,搖鈴後再給狗食物吃,反覆多次後,只要一搖鈴,狗就想到食物而流口水,史金納對此極感興趣,不過他想研究的不只如此,而是整個有機體,他便以電線、鐵釘和金屬片,打造出那個有名的箱子,於是實驗就此展開。
巴夫若夫強調先前刺激,即是先出現的鈴聲;史金納則著重事後結果,及事後給予食物,他首先讓老鼠意外踩到控制桿,掉出食物,因為得到獎賞,原先無意間的舉動遂轉變為刻意的行為,史金納進一步實驗,將獎賞移除或改變出現頻率,對老鼠行為有何影響,後來他改採固定比例的獎賞,一開始每次壓桿都有食物,接著必須壓三次桿才有食物,下一次老鼠不需要按一次停一次,而是一口氣連壓三次,增強物出現頻率改變動物的反應方式;如果他停止給老鼠食物,老鼠逐漸不去壓桿,最後就算聽到噴管有東西沙沙作響,也無動於衷;他進而研究不固定的增強,間歇給予食物獎賞的方式,反而讓老鼠像染上毒癮一樣,不斷壓桿,不論能否得到獎賞,他發現獎賞間隔不規則的情境下,消除既有行為需時最久。

新增時間 : 2017-09-04 00:31:57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