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寒假作業2

產婦接受母嬰同室護理的生活經驗心得
這篇文章主要在於分享照護一位遷移至護理之前住民嚴重憂鬱與無望感之護理經驗,個案因罹患腦血管疾病造成身體功能障礙及外觀改變、導致拒食、不理人,又因遷移至陌生環境產生的限制及目睹室友的急救過程後,形成社交完全中斷,嚴重憂鬱、無望與完全自我放棄,經由觀察個案行為與情緒改變與家屬、工作人員、機構與筆者的配合之下,個案再一次開始打開心胸,在一般的互動中已開始能表達個人感受。根據Erikson社會心理發展任務,老年期是發展自我統合對絕望。對老年人而言,統合良好者,其結果就是智慧,未完整者,在生命最終階段,會經驗到絕望、憎惡、痛苦與恐懼。目前護理之家的服務對象多為日常生活功能差者,照護重點多偏重於日常生活照顧,忽略住民其他方面需求,其中以心理需求最易被忽視。曾指出住民的生活品質量表中,在心理/靈性、以「有個快樂的晚年或退休生活及」及「自己的外觀」得分最低。令罹患慢性疾病患者常發生無望感,據估計70%自殺者,死亡時患有一種以上的疾病,他們產生無望感的可能性與其 慢性疾病造成之失落恰成正比。若不加處理,咎悔變成自我摧毀之循環,最後導致沮喪及無望而加速死亡。護理人員應協助機構老人適應及接受目前的生活和外觀,早期發現問題並提供適宜護理措施,預防沮喪及無望感發生,提昇住民與家屬互動品質,讓老人在身、心、靈皆健康的情況下,正向積極面對自己人生,享受美好晚年生活。

新增時間 : 2021-02-21 22:46:30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