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學年寒假讀書心得
科系:護理科 班級:三年丙班 學號:1085101123 姓名:鄒馨慧 座號:16
出版品名稱:安寧療護雜誌 出版單位: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第26卷第1期 第5.6篇 出刊日期:110/12
第5篇:以兒科安寧共同照護模式協助一位臨終癌童家庭之經驗 編者:陳姿菁、林貞伶、黃美智
第6篇:協助一位末期病人臨終出院之照護經驗 編者:吳怡貞、賴維淑、劉又瑄、釋宏琳
以上參考華藝圖書館
心得:
第5篇為14歲小弟患有左側骨盆腔惡性橫紋肌肉瘤,此篇說的是如何協助兒童安寧緩和療護,看完這篇文章護理人員受到最大的阻礙應該是癌童的母親,因為病童家長在得知癌童疾病復發後,拒絕接受團隊協助,也無法接受癌童病程轉變,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想必當下家長的心情也很複雜,所以只想逃避換求神拜佛,但後來沒有考慮到癌童的身體狀況使癌童站了一個小時,導致發燒後入院也發現腦部腫瘤逐漸變大,轉至安寧緩和病房接受支持性治療,過幾天癌童母親自覺癌童身體不適有改善辦理自動出院,一個禮拜後因解血便再次入住安寧緩和病房情況更加不好呈昏睡,癌童母親深怕癌童睡著,一旦疲憊眼睛微瞇,立刻搖醒癌童,我覺得此篇不只是對癌童的安寧療護,也有對家屬哀傷輔導,到後面癌童病情狀況越發不好,癌童母親不斷地重複「他真的走了,我要怎麼活?」,直到癌童離開那天依舊呈現否認、焦慮、拒絕的階段,以年齡推算癌童的年紀跟我們一樣,換作當下我應該無法做到像他那樣可以開心地與父母親提早過最後的生日,也無法像癌童一樣還反安慰父母;另一篇為94歲爺爺診斷為慢性腎臟病第四期加上長期反覆泌尿道感染,此次住院原因為多發性感染/肺部合併泌尿道感染,家屬考慮到病人有失智症加上年紀大了,若病況進展持續惡化,則決定採安寧照護,希望病人能平順舒適的離世,此篇除了感染的問題還有因病人曾告知想要在家中善終,家屬擔心臨終出院的善終照護問題,在生命末期,家屬常因擔心病情變化、突發狀況、缺乏照顧相關輔具、擔心照護人力與能力不足或回到家無法得到良好照顧等諸多考量,導致家屬不敢讓病人回家,於家中死亡的比例遠低於病人實際意願,透過這篇可以了解如何教導病人家屬臨終出院照護,我曾祖母在去年也是在家善終的,雖然有見到最後一面在家中插著呼吸器的模樣,但我因為要上課沒有等到最後的時候;看完這兩篇文章我覺得感觸很深,我經歷過2次家人離世的葬禮,兩次的印象都很深刻,一次是在12歲左右的時候,因事發突然加上那位親人在家中的所有小孩中算是最疼我的,雖說我當時已經了解死亡是什麼,但我選擇避而不談且不願接受,到了17歲的時候再經歷一次,我才敢去面對死亡這件事,我發現生命真的很脆弱,前天都還可以跟你笑笑地聊天說話的人,隔一天就躺在床上臉色瞬間沒有昨天的紅潤,只能說珍惜每天還能見面的時間,遇到就好好的道別,不要留下遺憾。
出版品名稱:安寧療護雜誌 出版單位: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第26卷第1期 第5.6篇 出刊日期:110/12
第5篇:以兒科安寧共同照護模式協助一位臨終癌童家庭之經驗 編者:陳姿菁、林貞伶、黃美智
第6篇:協助一位末期病人臨終出院之照護經驗 編者:吳怡貞、賴維淑、劉又瑄、釋宏琳
以上參考華藝圖書館
心得:
第5篇為14歲小弟患有左側骨盆腔惡性橫紋肌肉瘤,此篇說的是如何協助兒童安寧緩和療護,看完這篇文章護理人員受到最大的阻礙應該是癌童的母親,因為病童家長在得知癌童疾病復發後,拒絕接受團隊協助,也無法接受癌童病程轉變,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想必當下家長的心情也很複雜,所以只想逃避換求神拜佛,但後來沒有考慮到癌童的身體狀況使癌童站了一個小時,導致發燒後入院也發現腦部腫瘤逐漸變大,轉至安寧緩和病房接受支持性治療,過幾天癌童母親自覺癌童身體不適有改善辦理自動出院,一個禮拜後因解血便再次入住安寧緩和病房情況更加不好呈昏睡,癌童母親深怕癌童睡著,一旦疲憊眼睛微瞇,立刻搖醒癌童,我覺得此篇不只是對癌童的安寧療護,也有對家屬哀傷輔導,到後面癌童病情狀況越發不好,癌童母親不斷地重複「他真的走了,我要怎麼活?」,直到癌童離開那天依舊呈現否認、焦慮、拒絕的階段,以年齡推算癌童的年紀跟我們一樣,換作當下我應該無法做到像他那樣可以開心地與父母親提早過最後的生日,也無法像癌童一樣還反安慰父母;另一篇為94歲爺爺診斷為慢性腎臟病第四期加上長期反覆泌尿道感染,此次住院原因為多發性感染/肺部合併泌尿道感染,家屬考慮到病人有失智症加上年紀大了,若病況進展持續惡化,則決定採安寧照護,希望病人能平順舒適的離世,此篇除了感染的問題還有因病人曾告知想要在家中善終,家屬擔心臨終出院的善終照護問題,在生命末期,家屬常因擔心病情變化、突發狀況、缺乏照顧相關輔具、擔心照護人力與能力不足或回到家無法得到良好照顧等諸多考量,導致家屬不敢讓病人回家,於家中死亡的比例遠低於病人實際意願,透過這篇可以了解如何教導病人家屬臨終出院照護,我曾祖母在去年也是在家善終的,雖然有見到最後一面在家中插著呼吸器的模樣,但我因為要上課沒有等到最後的時候;看完這兩篇文章我覺得感觸很深,我經歷過2次家人離世的葬禮,兩次的印象都很深刻,一次是在12歲左右的時候,因事發突然加上那位親人在家中的所有小孩中算是最疼我的,雖說我當時已經了解死亡是什麼,但我選擇避而不談且不願接受,到了17歲的時候再經歷一次,我才敢去面對死亡這件事,我發現生命真的很脆弱,前天都還可以跟你笑笑地聊天說話的人,隔一天就躺在床上臉色瞬間沒有昨天的紅潤,只能說珍惜每天還能見面的時間,遇到就好好的道別,不要留下遺憾。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