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覺醒、壓力、焦慮

討論驅力理論、到U字型假說、個人最適功能區域、多向度焦慮理論、大災難模式、逆轉理論的解釋與舉例

1.驅力理論:最早時心理學家認為覺醒和表現之間是直線的關係。依照他們的觀點,稱為驅力理論。個人的覺醒水準提升,表現也隨之提升。例如:某位籃球選手心理越加振奮,運動表現也越加優異。

2.到U字型假說:此假說主張在低覺醒狀態時,表現會在平常水準以下,因為運動者心理不夠振奮,隨著覺醒程度提升,則表現又再隨之衰退。例如:某位籃球選手在最適當的覺醒水準時會有最佳的表現,然而太低或太高的覺醒時,表現都不佳。

3.個人最適功能區域:發現運動員在狀態焦慮水準處於個人最適的區域範圍內時,會產生最佳的表現,但狀態焦慮水準在此區域外時,則表現為不理想。例如:某位籃球員狀態壓力水準在個人最適合的範圍,在比賽上會產生最佳的狀態。

4.多向度焦慮理論:一般認為這兩種成分,也就是身體性狀態(生理,覺醒)和認知性狀態焦慮(擔憂)對於表現有不同的影響效應。例如:某位籃球員心跳跳很快,也有悲觀的預期,都可能影響運動表現。

5.大災難模式:指的是表現的好壞受到生理覺醒和認知焦慮兩者複雜的交互作用所影響。例如:某位球員在最焦慮時,生理覺醒程度會超過最適合的水準,此時運動表現則下滑。

6.逆轉理論:運動選手必須能將覺醒解釋為愉快的興奮感而非不愉快的焦慮感,才能有最佳表現。例如:某位運動員把自己的覺醒當成是愉快興奮感,所以運動表現會表現的最佳。

新增時間 : 2013-04-15 13:18:44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