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腸病毒之探討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在過去的分型大致分為: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A型及B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及腸病毒(Enterovirus)等60餘型。後來「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在2000年依據病毒學基因序列分析結果,重新將腸病毒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而每一種人類腸病毒又有多種血清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在台灣地區全年都有感染的個案,一般以四到九月為流行期,病例數較多。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或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2至10天,平均約3到5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即開始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
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從1998年台灣地區的大流行到目前為止,主要重症以及死亡的病例,腸病毒71型占了最大的比例。另外三歲以下幼童感染,併發嚴重中樞神經症狀之比率較高。近幾年流行的克沙奇A6型,在2009年以前主要還是以疱疹性咽峽炎表現,也幾乎沒有重症的病例。但是2010年之後病毒基因變種,反而呈現出手足口病,幾乎全身都會長出大顆水泡,且病毒會攻擊指甲、使指甲脫落,在2013也有重症病例的報告,值得後續的觀察與追蹤。 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感染腸病毒,對於孕婦本身的影響不大,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有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的可能,但孕婦須避免感染的風險,以預防生產時感染給新生兒 出現典型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或與病例有流行病學上相關的腸病毒感染個案,同時有:(一)肌陣攣(myoclonus)合併心跳快或血壓升高。(二)腦幹腦炎(brainstem encephalitis)。(三)急性鬆弛性肢體麻痺(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四)心肺衰竭(cardiopulmonary failure)。
目前並沒有特效藥,醫師大多給予對抗症狀之支持性療法,絕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7到10天自然痊癒。病患要多補充水分,多休息,學童儘量請假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另外要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須立即洗手。雖然大人有症狀的機會不高,但是在門診還是偶而可以發現家長在照顧感染腸病毒的小朋友之後,開始也有口腔潰瘍甚至手足口病的症狀。 一般來說,居家照護即可。感染腸病毒須要住院的情形有:(1) 嘴巴破得太厲害,小朋友因疼痛無法進食而有脫水的疑慮。住院是為了打點滴補充水分。(2) 有重症前兆病徵的出現: 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住院是為了維持生命跡象,也不能避免重症的發生,萬一有變化可以立即處理。從過去的統計數字就看的出來,體溫燒的高並不一定變成重症的機會就高。 如果有出現以下重症前兆病徵,必須立刻前往大醫院住院觀察:(一) 嗜睡:包括意識改變、意識不清、活力不佳。 (二)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於睡覺時發作特別頻繁。這種動作於正常兒童時偶而可見,但若發作次數頻繁,或於白天清醒或深睡時也會出現則為異常。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
腸病毒的預防方法如下:(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4)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參考文獻
徐珮娟、張靖敏、趙偉勛、賴治民、謝美慧(2013).影響幼兒園腸病毒防治及通報作業因素之質性初探.疫情報導,29(13),180-186。
林信宏(2009).幼兒殺手-腸病毒.中醫兒科醫學雜誌,11(1),26-30。
吳文豪(2007).人類腸病毒感染.北市醫學雜誌,4(7_S),597-610。doi: 10.6200/TCMJ.2007.4.7.11

新增時間 : 2015-08-26 21:28:05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