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常常會在幼兒園、醫院看到預防腸病毒的海報以及洗手五步驟,讓我想要探討關於腸病毒的文獻及預防方法。
腸病毒這個疾病大部分都感染小孩子,尤其是六歲下以下的小孩。在夏天、初秋是流行季節,通常是以糞口、飛沫傳染,以腸病毒71型較為常見。潛伏期約為3~5天,腸病毒感染臨床上可分為四期,第一期為手足口病:有發燒、口腔潰瘍及皮疹。第二期為腦膜腦脊髓炎:出現肌躍式抽搐、急性肢體無力、意識不清。第三 A 期為高血壓、肺水腫出血及自主神經失調。第三 B 期為低血壓、心臟衰竭。第四期為恢復期,有神經後遺症如肢體癱瘓、無力、吞嚥困難、無法自行呼吸等症。病發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在家庭中有很高的傳染力,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易發生傳染。
預防部份分成三部分:第一段預防落實加強個人衛生及腸病毒預防常識之衛教宣導。第二段預防則是宣導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轉診時機及轉診建議醫院以達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並且維持多元化監測體系的運作以達成早期偵測的目標第三段預防強調腸病毒臨床醫療諮詢管道運作的維持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而一般民眾則應注意腸病毒疫情及衛教資訊,大人及病童不宜與其他小孩親密接觸,不要共用奶嘴或交替食用同一食物,注意玩具的清潔,勤洗手以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腸病毒可抗酸及酒精,需用醛類或鹵素類消毒劑,例如漂白水,才能讓腸病毒失去活性。消毒時針對常接觸物體表面,例如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等,清洗完畢的物體移到戶外,接受陽光照射,紫外線可以降低腸病毒活性。
現在腸病毒還沒有疫苗,西醫也只能使用支持療法,中醫雖然療程長恢復慢,但也在中國走過幾百年的歷史,也許中西醫聯合治療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文獻中2位小孩分別患上濕熱型及寒濕型治療療程大不一樣,用藥也不相同,而且中醫很特別,他會依照個人的體質不同,給與的藥材也會不同,不像是西醫依照個人的症狀給予用藥,去年暑假的時候我曾經到幼兒園打工,那時候曾經有一個班級因為有很多小孩得到腸病毒而停課,那班的老師就要把所有的玩具、桌椅所有小孩觸碰的地方都要用漂白水擦拭過或是清洗過,還要把那些玩具搬出去曬,非常的辛苦,腸病毒是以飛沫、糞口傳染所以勤洗手真的非常的重要,最重要的是如果有小孩有症狀要趕緊送醫以免病情加重!
資料來源:
林信宏(2009).幼兒殺手-腸病毒.中醫兒科醫學雜誌.11(1),26–30
黃冠穎、林奏延(2008).腸病毒71型的感染與防治.疫情報導.24(6),371-381
韓豐隆、張恒鴻、陳建霖、夏紹軒、張家錫、馬建中(2004).中西醫聯合治療小兒腸病毒感染重症之經驗.中醫藥雜誌.15(2),79-86

新增時間 : 2015-09-13 21:31:14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