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肺部疾病之照護

這篇是在講述一位護理人員透過肺部復建照護一位72歲的女性個案罹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個案因呼吸衰竭入院治療,使用氣管內管並用呼吸器,但個案曾多次嘗試脫離呼吸器,因呼吸道感染引發反覆性呼吸費力、高碳酸性酸血症、焦慮畏懼使用呼吸器等問題的惡性循環下,無法脫離呼吸器而做氣切。在護理期間,藉由直接照顧、觀察、溝通、會談等方式收集,個案的主要護理問題為自主性換氣失效、呼吸器戒斷反應功能失常、焦慮,為了讓個案能夠回復獨立的功能及維持生活品質,護理計畫是以自我照護為原則,而運用肺部復健運動及正向鼓勵等護理措施,改善個案呼吸困難、增加呼吸了耐受力。

郭信芳、王淑蕙(2013)‧運用肺部復健照護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之經驗‧新臺北護理期刊,15(2),123-132

這篇是講述一位護理人員在加護病房照護87歲的阿公的經驗。個案是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併呼吸衰竭而入住加護病房,個案家人曾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失敗的經驗,而對定期就診、規律服藥卻仍然無法阻止疾病惡化而產生焦慮,呼吸訓練不順也讓個案及家屬的心理產生重大壓力。在護理期間,個案的護理問題為低效性呼吸型態/與換氣不足有關、體液溶積缺失/與腹瀉有關、焦慮,為了讓個案獲得身心靈完整的照護,也讓家屬能夠獲得極病相關的知識與技巧,護理人員透過關懷及全人照護,並提供正確的胸腔照護技巧、家屬參與呼吸復健運動、共同規劃出院後持續照護計畫。

徐淑芬、黃秀梨(2012)‧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併呼吸衰竭病人之重症照護經驗‧馬偕護理雜誌,6(2),59-69

這篇是講述照護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73歲的羅先生之經驗。照護期間護理人員以羅氏適應模式為評估,藉由觀察、會談、傾聽與身體評估,確定個案的護理問題為呼吸道清除功能障礙、活動無耐力、睡眠型態紊亂及無力感,為了協助個案緩解生理不適,鼓勵表達身、心、社會各方面之壓力及自我感受,並提供疾病相關訊息,積極邀請家屬參與照護。透過溝通交流,讓個案感受被關愛及被需要的溫暖,個案本身有宗教信仰的習慣,可以藉由宗教支持及慰藉等措施,也協助個案適應及面對疾病的變化,重新設立生活目標,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降低對疾病產生的無力感,好讓個案保存其剩餘功能,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呂沛晴、戴美玲(2010)‧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無力感之護理照護經驗‧澄清醫護管理雜誌,6(4),39-45

心得

看完這三篇的個案報告,可以看出它們的共同點都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病人,而且他們的治療方法也有相同,例如:有使用抽痰機、呼吸器、氧氣機及胸腔治療等,或是教導個案呼吸運動的方法來進行復健,例如:橫膈式呼吸、噘嘴式呼吸,可以改善體內氣體交換,使胸廓內氣體流通,幫助深部痰咳出,減輕呼吸困難現象,改善呼吸肌肉的力量與耐力,使肌肉放鬆以減輕焦慮和呼吸困難。不只有這些照護方式,還有要給予他人心理上的支持,多以正向鼓勵他人,提升生活品質及日常生活功能,這三篇讓我們知道關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何有效呼吸治療,呼吸運動可以自己試著做做看,並教導我們要用關懷去愛護他人。

新增時間 : 2014-06-08 14:28:41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