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歡迎使用E-portfolio 2008-03-18 16:15:43
Eportfolio
Eportfolio 學習歷程記錄
如同寫書一般區分為3層, 可以視為章、節、小節
著重在學習歷程的記錄。經由”反思”的過程,將歷程完整記錄。
Blogs 生活紮記
可以分類,而分類可以在e履歷中自動轉成模組,提供選擇匯入版面。
相簿
存放圖片的地方,可依不同的需求建立不同的相簿,並可提供文章內容圖片的連結。
E履歷
個人基本資的紀錄,包含學經歷。提供內建選項,並可自行增加自訂模組,產生自己獨特的內容。預設選項沒有時可以由此建立,方法如同文章一般,但幾乎由表格開始。
E履歷建立時可選擇預設及新增模組和部落格分類的內容。
文章標題:三分鐘瞭解 XSS 攻擊原理 2012-03-30 14:28:39
三分鐘瞭解 XSS 攻擊原理
在看完酷壳寫的HTML 安全列表
突然很想寫一篇有關 XSS 的快速教學
讓更多人能瞭解何謂 XSS 安全漏洞
在瞭解 XSS 之前必須知道『網站登入(Session)』的原理

簡單的說當會員成功登入後 網站會給瀏覽器一個『令牌』
之後只要拿著這個『令牌』到網站上 就會被視為已經登入
再來下面是 XSS 最簡單的流程

簡單的說駭客透過 JavaScript 的程式碼將你的『令牌』偷走
透過這個『令牌』他也可以用你的身份順利登入網站
然後偷走你的相關資料(個人資料&交易資料)
然後再將這些資料賣給詐騙集團
文章標題:幼教產業電子商務 2012-03-31 09:42:31
幼教產業電子商務
近年來出生率的下降、社會總體環境的惡化、加上過去幾年幼兒園及相關週邊產業的持續成長,目前已呈現出成長趨緩甚至供過於求的情形。在產業的生命週期中在經過了快速成長期後,已經朝向成熟期與衰退期前進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自已存活下來,更有甚者反向逆勢成長,變成是一項很重要的課題。而「創新」應該是這個問題的最佳解答了。自2000年以來,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直至目前各式各樣的應用不斷的應運而生。而在其上所衍生出的商務型態「電子商務」雖然經歷過泡沫化,但是依然是當前成長最快速的商務型態。如何將這兩者結合,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對自己所處的產業、產業環境、及電子商務進行了解。接下來,分別對這三個課題進行說明。
文章標題:幼教產業 2012-03-31 09:49:30
一、產業
什麼是「產業」,一 般所謂的「產業」(industry),係指從事相似經營活動的一群企業之總稱,例如食品業、紡織業、資訊業等。而所謂的「幼教產業」自然是與幼兒教育相 關的一群企業的總稱。而幼兒教育相關的企業最為人熟知的,自然是幼稚園了。但這只是這一群企業中的一部份,其他如與幼兒教育相關的產品,如幼兒圖書、繪 本、玩具、文具、幼兒節目、影片、幼教軟體‧‧‧等包羅萬象。
產 品生命週期理論是最常用來預測產業演變軌跡的分析工具,其基本假設為產品均會歷經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而造成產品成長或衰退的因素, 即是來自於外在環境的變化,無法經由個別企業加以改變。在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中,產品均會呈現出不同的特性,因此個別企業最好的選擇便是調整策略以適應環 境的改變。
產品生命週期可以加以擴大運用而成為產業生命週期,其概念與產品生命週期相似,根據Hill & Jones(1998)的界定,產業生命週期包括導入期、成長期、震盪期、成熟期、衰退期等階段,此象徵整個產業演化之過程,如圖1-1 所示。
圖1-1 產業生命週期
資料來源︰Hill,C.W and G.R. Jones (1998),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一) 導入期:導入期是指產業才剛起步,因此大眾對此產業尚感到陌生並且企業尚未能獲得規模經濟來降低成本,因而採取較高的定價,所以在此階段的產業其成長是較緩慢。在此階段中的進入是在於產業能否取得關鍵性因素。
(二) 成長期:當產業的產品開始產生需求時,產業便會步入成長階段。在此階段中會有許多新買者者的進入,致使需求快速擴張。
(三) 震 盪期:由於需求不斷擴大,再加上新企業的加入,使得在此階段的競爭變得激烈。並且由於企業已習慣於成長階段的快速成長,因而會繼續以過去的成長速度比較來 增加產能,但此階段的需求成長已不如成長階段,因而會產生過剩的產能。所以企業會紛紛採用降價策略,來解決產業消退與防止新企業加入的問題。
(四) 成熟期:產業經過震盪階段後,便會邁入成熟階段。在此階段中,市場已完全飽和,需求僅限於替換(replacement)需求。成長階段中其成長率是很低的,甚至於沒有成長。並且此時的進入障礙會提高,但其潛在競爭者的威脅會降低。
(五) 衰退期:最終,大部的產業會進入衰退階段,由於許多因素會使得成長率開始呈現負的成長,這些因素包括了技術的替代、人口統計的變化、社會的改變、國際化的競爭等等。在此階段中,其競爭程度仍然會增加,並且有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因此企業便會採取削價競爭而引發價格戰。
不同的產業會有不同的產業生命週期型態,因此每個產業在每一個生命週期階段便會顯現出不同之產業特性,主要的產業特徵如表2-3-1 所示。
表1-3 產業生命週期對產業特徵之預測
生命週期階段
|
主要產業特徵
|
導入期
|
¨ 產品訂價較高
¨ 尚未發展良好的經銷通路
¨ 進入障礙主要來源為關鍵性因素之取得
¨ 競爭手段為教育消費者
|
成長期
|
¨ 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使價格下降
¨ 經銷通路快速發展
¨ 潛在者的威脅度最高
¨ 競爭程度低
¨ 需求快速成長使企業增加營收
|
震盪期
|
¨ 競爭程度激烈
¨ 產生過多的產能
¨ 採用低價策略
|
成熟期
|
¨ 低市場成長率
¨ 進入障礙提高
¨ 潛在競爭威脅降低
¨ 產業及中度較高
|
衰退期
|
¨ 呈現負成長
¨ 競爭程度繼續增加
¨ 產能過剩進而產生削價競爭
|
資料來源︰Hill , C.W. and G.R. Jones (1998),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二、產業環境
在了解了產業及幼教產業之後,再來看一下產業環境。
文章標題:電子商務 2012-03-31 10:01:35
一、何謂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指的是使用網際網路與網站來從事商業交易。更正式的說,電子商務是交易的雙方以數位形式達成的商業交易。
以維基百科中對電子商務的解說如下:
電子商務或EC(英語: E-Commerce)是指在網際網路(Internet)、企業內部網(Intranet)和增值網(VAN,Value Added Network)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路化。電子商務包括電子貨幣交換、供應鏈管理、電子交易市場、網路營銷、在線事務處理、電子數據交換(EDI)、存貨管理和自動數據收集系統。在此過程中,利用到的信息技術包括:網際網路、外聯網、電子郵件、資料庫、電子目錄和行動電話。
狹義的電子商務—是指利用Internet從事商務或活動。而廣義的電子商務是使用各種電子工具從事商務或活動。這些 工具包括從初級的電報、電話、廣播、電視、傳真到計算機、計算機網路,到NII(國家信息基礎結構-信息高速公路)、GII(全球信息基礎結構)和 Internet等現代系統。而商務活動是從泛商品(實物與非實物,商品與非商品化的生產要素等等)的需求活動到泛商品的合理、合法的消費除去典型的生產 過程後的所有活動。
由於公司的網域名稱為.com,一般也會以.COM 或直接音譯「達康」來稱呼電子商務。
發展歷史
在過去的30年間,電子商務的概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最初,電子商務意味著利用電子化的手段,將商業買賣活動簡化,通常使用的技術包括電子數據交換(EDI)和電子貨幣轉帳,這些技術均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應用。典型的應用是將採購訂單和發票之類的商業文檔通過電子數據的方式發送出去。
電子商務中的「電子」指的是採用的技術和系統,而「商務」指的是傳統的商業模式。電子商務被定義為一整套通過網路支持商業活動的過程。在70年代和 80年代,信息分析技術進入電子商務。80年代,隨著信用卡、自動櫃員機和電話銀行的逐漸被接受和應用,這些也成為電子貿易的組成部分。進入90年代,企業資源計劃(ERP)、數據挖掘和數據倉庫也成為電子商務的一個部分。
在「.COM」時代,電子商務增加了新的組成部分——「網路貿易」,客戶在數據加密傳輸技術支持下,利用網上商店的虛擬購物車和信用卡等電子貨幣支付形式,通過網際網路完成商品和服務的採購。
如今,電子商務的涵蓋十分廣泛的商業行為,從電子銀行到信息化的物流管理。電子商務的增長促進了支持系統的發展和進步, 包括後台支持系統、應用系統和中間件,例如寬頻和光纖網路、供應鏈管理模塊、原料規劃模塊、客戶關係管理模塊、存貨控制模塊和會計核算/企業財務模塊。
當網際網路在1994進入公眾的視線時,很多記者和學者預測電子貿易將很快成為主要的商業應用模式。然而,安全協議(例如HTTPS)用了四年的時 間才發展的足夠成熟並獲得大範圍的應用。接下來,在1998年和2000年之間,大量的美國和西歐公司開發了許多不成熟的網站。
雖然大量的「純電子商務」公司在2000年和2001年的「.COM」衰退期消失了,還是有很多傳統的「水泥加磚塊」的零售企業認識到這些 「.COM」公司揭示了潛在的有價值的市場空間,開始將電子商務的功能增加到網站上。例如,在在線食品銷售公司Webvan倒閉後,兩家傳統的連鎖超級市場Albertsons和Safeway都開始了附屬的電子商務功能,消費者可以直接在線訂購食品。 電子商務是在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商業環境的變化等雙重因素驅動下發展起來的。
電子商務的成功因素
在很多案例中,一個電子商務公司存活下來,不僅僅是基於自身的產品,而且還擁有一個有能力的管理團隊、良好的售前服務、組織良好的商業結構、網路基礎和一個安全的,設計良好的網站,這些因素包括:
- 足夠的市場研究和分析。電子商務需要有可行的商業計劃並遵守供需的基本原理。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失敗往往和其他商業領域的一樣,缺乏對商業基本原則的領會。
- 一支出色的被信息技術策略武裝起來的管理團隊。一個公司的信息戰略需要成為商業流程重組的一個部分。
- 為客戶提供一個方便而且安全的方式進行交易。信用卡是網際網路上最普遍的支付手段,大約90%的在線支付均使用信用卡的方式完成。在過去,加密的 信用卡號碼信息通過獨立的第三方支付網關在顧客和商戶之間傳遞,現在大部分小企業和個體企業還是如此。如今大部分規模稍大的公司直接在網站上通過與商業銀 行或是信用卡公司之間的協議處理信用卡交易。
- 提供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交易。例如利用並行計算、硬體冗餘、失敗處理、信息加密和網路防火牆技術來達到這個需求。
- 提供良好設計的站內搜尋引擎及相關推薦機制,使用者只要先搜尋自己欲購買物品的單詞,再經由搜尋結果的分類來找尋目標,如Amazon.com。
- 提供360度視角的客戶關係,即確保無論是公司的僱員、供應商還是夥伴均可以獲得對客戶完整和一致的視角,而不是被選擇或者過濾得信息。因為,客戶不會對在權威主義(老大哥)監視的感覺有好的評價。
- 構建一個商業模型。比如在2000年的教科書上有這麼一段,很多「.com」公司可能不會破產。
- 設計一個電子商務價值鏈,關注在數量有限的核心競爭力上,而不是一個一站購齊的解決方案。如果合適的編製程序,網路商店可以在專業或者通用的特性中獲得其中一個。
- 運作最前沿或者儘可能的接近最前沿的技術,並且在緊緊跟隨技術的變化。(但是需要記住,商業的基本規則和技術的基本規則有很大的區別,不要同樣在商業模式上趕時髦)
- 建立一個足夠敏感和敏捷的組織,及時應對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上發生的任何變化。
- 提供一個有足夠吸引力的網站。有品味的使用顏色、圖片、動畫、照片、字體和足夠的留白空間可以達到這一目標。
- 流暢的商業流程,可以通過流程再造和信息技術來獲得。
- 提供能完全理解商品和服務的信息,不僅僅包括全部產品信息還有可靠的顧問建議和挑選建議。
自然,電子商務供應商行業需要履行普世的原則,例如保證提供的商品的質量和可用性、物流的可靠性,並且及時有效的處理客戶的投訴。在網路環境下,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客戶可以獲得遠多於傳統的「磚塊+水泥」地商業環境下關電子商務右面 電子商務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顧客為先
一個成功的電子商務機構必須提供一個既滿意而又具意義的經驗給顧客。都由各種顧客為先因素構成,包括以下:
- 提供額外的利益給顧客: 電子銷售商如要做到這一點,可提供產品或其產品系列,以一個較低的價格吸引潛在的客戶、如傳統商貿一樣.
- 提供優質服務: 提供一個互動及易於使用的購買經驗及場所,亦如傳統零售商一樣, 都有助某程度上達至上述目標。為鼓勵顧客再回來購買。可利用贈品或促銷禮券、優惠及折扣等。 還可以互相連接其他相關網站和廣告聯盟等。
- 提供個人服務: 提供個人化的網站、購買建議、個人及特別優惠的方式,有助增加互動、人性化來代替傳統的銷售方式。
- 提供社區意識: 可以聊天室、討論板以及一些忠誠顧客計劃(亦稱親和力計劃)都對提供社區意識有一定的幫助。
- 令顧客擁有全面性的體驗: 提供電子個人化服務,根據顧客的喜好,提供個別服務,使顧客感受與別不同的體驗,便可成為公司獨特的賣點及品牌。
- 自助方式: 提供自助式服務網站、易用及無須協助的環境,都有一定的幫助。包括所有的產品資料,交叉推銷信息、諮詢產品補替、用品及配件選擇等。
- 提供各種資訊: 如個人電子通訊錄、網上購物等。透過豐富的比較資料及良好的搜索設備,提供信息和 構件安全、健康的評論給顧客。可協助個人電子服務來確定更多潛在顧客狹義的電子商務—是指利用Internet從事商務或活動。而廣義的電子商務是使用各 種電子工具從事商務或活動。這些工具包括從初級的電報、電話、廣播、電視、傳真到電腦、電腦網路,到NII(國家資訊基礎結構-資訊高速公路)、 GII(全球資訊基礎結構)和Internet等現代系統。而商務活動是從泛商品(實物與非實物,商品與非商品化的生產要素等等)的需求活動到泛商品的合 理、合法的消費除去典型的生產過程後的所有活動。
失敗因素
個人資料的外洩是最大的因素,如果有駭客破解網頁原始碼,並在網頁上種下木馬或是病毒,只要你登入並打上個人資料,駭客便可以馬上知道你在網頁上打下哪些個人資料。所以如何保護顧客的個資等是電子商務最大的問題,如果不妥善處理,那些電子店家便會被淘汰。
提供給從事電子商貿行業的服務供應商
電子商務站點
付款閘(支付系統,支付平台)
開放源碼軟體
相關內部聯結
參考書目
文章標題:幼教產業環境 2012-03-31 10:09:13
文章標題:E-Portfolio的功能分區 2012-04-12 21:56:25
本系統主要可以區分為4大功能:
1, e-Portfolio:學習歷程記錄------>如同寫書一般,區分為3個層級。你可以把它想成是如同章、節、小節, 一樣的結構。主要著重在學習歷程的記錄, 經由"反思"的過程一邊記錄, 一邊於大腦中沈澱。
2, Blogs:部落格------->生活紮記, 可以分類, 而且分類可以在E履歷中自動變成模組, 提供選擇匯入履歷版面中, 讓履歷表更添光彩。
3, 相簿:存放圖片的地方, 可依不同需求建立不同的相簿。並且可以提供文章內容圖片的連結。
4, 履歷:個人基本資料的記錄, 包含學經歷。提供許多內建的選項, 並可自行增加模組, 產生自己獨特的內容。預設没有時, 亦可經由自訂模組予以新增, 方法如同文章(HTML)的輸入一般。
文章標題:雲端運算簡介 2012-04-20 13:39:15
「雲端運算」是最近非常流行的一個術語,各家資訊大廠也競相推出自家的相關產品。但是,什麼是雲端運算?卻一直沒有很確定的答案。但整體而言,我們必須要有一個認知,「雲端運算」不是一項全新的技術,而是一個概念。各家通常都會以自家的專長及產品加以解讀。以下為各家媒體、資訊公司、研究單位、及官方機構對「雲端運算」的定義:
- 維基百科:「雲端運算」(英語:Cloud Computing),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運算方式,透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體資源和資訊可以按需提供給電腦和其他裝置。整個執行方式很像電力網。
- Whatis.com:「雲端運算」是種能夠將動態伸縮的虛擬化資源,透過網路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使用者的運算模式,使用者不需要知道如何管理這些支援雲端運算的基礎設施。
- Salesforce:「雲端運算」是業務營運的最佳方式。您不必自己執行應用程式,它們會在共用資料中心上執行。當您使用雲端中執行的任何應用程式時,只要登入、自訂,就可以開始使用。這就是雲端運算的強大能力。
- IBM:「雲端運算」是種革新的IT運用模式。這種模式的主體是所有連接網路的實體,可以是人、設備或程式,客體就是IT本身,包括我們現在接觸到的,以及會在不久將來出現的各種資訊服務。
- 中研院網格運算團隊:網格運算能夠管理網域聯合運算的特性,可以解決更大更複雜的問題。「雲端運算」只是網格運算下的一個子集合。
- 資策會:「雲端運算」是網際網路的一個重要演變。它不僅是一種運算模式,更發展出許多新的商業模式。所以,雲端運算可說是下世代的網際網路。
-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雲端運算」是一種提供便利、能由客戶透過網路連接並自由設定其組態的運算資源(如網路、伺服器、儲存、應用程式與服務)與隨選化的網路存取服務,並能夠在最小的管理成本或服務供應商互動下快速提供與釋出的一種模式。雲端模式提升資源可用性,並且由五個基本特性、三個服務模式以及四種部署模式組成。
綜上而言,「雲端運算」可以說是一種資訊應用的模式,它結合了網路及連接在網路上的各種資源,這些資源包含了各種在網路上運作的軟體、硬體,和這些軟、硬體所提供的服務,這些資源統合成一朵「雲」。使用者不用知道所有有關運算的細節,只需要依自己的需求去使用這些資源。就有如平時用電一樣,需要時插上插頭並依使用量進行付費即可。使用者不需因為要用電,而自己去蓋一座發電廠。相較於傳統的資訊系統建置模式,使用者必須要負擔軟體的開發,硬體的購置,以及後續的各種維護成本而言,這種應用方式顯然可以節省不少成本。
以NIST的定義而言,所謂的五個基本特性分為隨選式自主服務( On-demand Self-Service)、海量級網路存取頻寛(Broad Network Access)、海量級資源池(Resource Pooling)、快速與彈性的資源配給(Rapidly and Elasticity)、和可測量與評核的服務(Measured Services)。三個服務模式則分別是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及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而這三種服務模式主要的提供廠商依資策會公佈的資料整理如下表:
1、上級戰場—軟體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
打破以往大廠壟斷的局面, 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自由揮灑創意, 提供各式各樣的軟體服務。 競爭者:世界各地的軟體開發者
|
2、中間戰場—平台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
打造程式開發平台與作業系統平台, 讓開發人員可以透過網路撰寫程式與服務, 一般消費者也可以在上面執行程式。 競爭者:Google、微軟、蘋果、Yahoo!
|
3、底層戰場—設備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
將基礎設備(如IT系統、資料庫等)整合起來, 像旅館一樣,分隔成不同的房間供企業租用。 競爭者:IBM、戴爾、昇陽、 惠普、亞馬遜
|
表1.1: 三種服務模式主要的提供廠商
文章標題:微軟雲端方案 2012-04-20 13:40:42
以微軟的雲端方案而言,其提供兩種雲端類型的產品、技術和方案,兩者都是以高度虛擬化、一致性管理及動態和彈性擴充等概念為基準,而且著重於提供服務給使用者:
- 私有雲:針對效能和成本最佳化的內部服務導向環境,部署在客戶或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資料中心內部。私有雲採用了套裝伺服器產品 (包括 Windows Server 和 System Center 系列產品) 所提供的技術,可與現有的應用程式相容。
- 公用雲:公用雲是由 Microsoft 所提供,可讓客戶有能力部署及使用服務。在這個類別中,Azure™ 是一種具有高度擴充性的服務平台,而且具備 Microsoft 資料中心的擴充彈性。
而使用微軟的雲端方案具有下列優點:
- 具有彈性且讓人熟悉的基礎架構 (所有雲端之間使用一致的 Windows 平台),可減少您的開發與部署工作。
- 整合式資源結構,讓您能夠將各雲端的服務組成聯盟,進而確保擁有能夠滿足業務需求的容量與資源。
- 一次開發應用程式和服務,然後在任何雲端環境內及橫跨任何雲端環境加以部署的靈活性,進而讓您能夠快速因應新的需求和業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