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心得

給大體老師的一封信
1.對大體捐贈之看法
大體捐贈在過去其實是很難被接受的,因為宗教信仰或者比較古板的思想,覺得人死後就是要完整的入土,所以比較少人會有大體捐贈的想法,而現在,漸漸的有越多人在死後會想把大體捐出來或者做器官捐贈,幫助需要的人。
2.為何需要大體捐贈
讓有課程需要的學生,像醫學系、護理科等等,可以去參訪或者解剖,不再只是看課本或者網路上平面的圖,而是可以去實體的接觸,對於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3.對捐贈者之感想
很感謝大體老師的捐贈,讓我們可以去探討人體,大體老師真的很偉大,死後被解剖,當成課程的教材,幫助我們學習。
4.應如何表達對捐贈者的尊重
在開始參訪前要虔心禱告,而且自己心理上要是健康的;在參訪期間,不可以嘻嘻哈哈,不然對大體老師是非常的不尊重,且在觸摸大體老師時,要小心,不可以拉扯、太粗魯。

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省思及收穫
1.what?(我學到了哪些?)
<1>發現了什麼新鮮事?
在看消化道的時候,發現胃的大小大概才一個拳頭大,比想像中還要小很多,但是助教老師說:「因為內壁有皺摺,所以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撐到3、4倍大」我覺得人的身體、器官,真的很酷、很厲害;原本以為肌腱是白色的,在看肌肉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是有點銀色、亮亮的;在看肺臟的時候,發現顏色還蠻黑的,問了助教老師:「大體老師是因為抽煙而導致肺臟變黑嗎?」他說:「大體老師是否有抽煙並不清楚,但就算不抽煙,也有可能會因為別的關係而變黑,並不全然都是抽煙的問題」我便問了:「那有看過紅色的肺臟嗎?」他說:「如果是沒抽煙的年輕人,顏色通常就會比較偏紅,但其實還是很黑,就目前而言,自己並沒有看過紅色的肺臟」其實一直覺得如果不抽煙,肺就會像廣告或者海報上是紅色的。
<2>接觸到什麼問題?
雖然說學了就別忘,忘了就複習,但是有一些小肌肉、血管都沒什麼印象,在看的時候就沒辦法準確的判斷出那條是哪條神經、肌肉、血管。
2.so what?(所以,為什麼?)
<1>在這些新鮮事中,心中有什麼感動或感想?
一個身體說小不小說大不大,卻塞了好多的器官,每個器官都是那麼的重要,人體真的很奇妙,身體裡面的位置不夠,就會演化成某器官有皺褶或者不需要,器官可能就不繼續留在身體,也許會遺失、退化。
<2>這些感動和感想讓我(們)有什麼想法/成長?
每個器官都有他所扮演的角色及重要性,我們應該要活得健康,珍惜自己的身體,不抽菸喝酒嚼檳榔,發揮器官本身應該有的功能,倘若生了病,也要與病和平共存。
3.now what?(我可以如何作?我有什麼收穫?)
<1>看待人事物,自己有什麼改變?
大體老師讓我知道了,在死後還可以做很多事來幫助人,不再單單只是人去世,而是可以捐贈大體造福更多的人,讓有需要的人使用,或者像這幾年一直在推廣的器官捐贈,讓愛延續。
<2>我(們)想要/應該/可以做什麼改變?
參訪完大體老師,讓我思考了一件事,我死後是不是也可以幫助人?捐大體或者器官捐贈,在這之前其實有看到電視上的廣告在推廣器官捐贈,就曾想過,我死前要不要也來簽個器捐的同意書,就覺得到了哪天,我沒有要再繼續活了,可以幫助想繼續延續生命的人再活下去,正如同廣告台詞:「讓愛延續」。
<3>未來將如何運用所學?
參訪完大體,對於器官的位置有更深刻的印象,將來到了臨床後,倘若個案主訴哪裡不舒服,就可以大概推論是哪個器官或者哪裡的什麼東西有發生病變,可以約略知道相關的措施要怎麼做。

新增時間 : 2017-04-28 06:38:42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