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棱 寒假作業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 護理科 班級 護一甲
學號 1075101014 姓名 黃敬棱

書名 餐桌上的中國史 作者 張競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17 年12 月
索書號 538.7821100 ISBN 978-986-95313-0-6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 根據歷史材料如<本草綱目>、<食憲鴻秘>、<東京夢華錄>等一一拆解,說明中華料理並非是數
千年來靜止的料理道統,而是因為朝代以及王國遞嬗,外來文化、中原本土以及土著的混合。
2. 我們每天餐桌上吃的食物,實際上都是歷史精華的集結,更是文化的完成。
3. 每一道你熟知的家常菜,都蘊藏著無法細數的文化底蘊。
4. 胡麻餅樣學京都,麵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寄胡餅與楊萬州>
5. 一道菜,就能看出一個朝代的經濟、科技、農業發展程度與文化成就。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這本書是在寫歷代的中國人是吃什麼食物;我們平常吃的米飯,在春秋時代不是人人都可以吃到,
只有士大夫階級的人才有黃米可吃,一般老百姓多以大豆為主食;其中提到筷子的擺放,在宋朝之
前,筷子多半是橫著擺,但後來發現很不雅觀的行為,就演變成直著擺的;到了唐代,官使薛令
之的<閩中進士> 朝旭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飯澀匙難綰,羹稀筋易寬。
主要是在描述用筷子喝湯,甚麼也撈不到,用湯匙吃飯,飯很硬湯匙也挖不動;是在批評當時吃
飯用具的詬病,很不方便,但我覺得蠻驚奇的,和現今的用餐習慣是相反的。
因此從此書中內心有許多感觸一樣是中國人,卻因生在不同朝代對食物的偏好與價值觀,因而有很
大的差異性,現代人仰賴科技帶來的便利,種植不需純人工化,稻米在古時只有達官貴人有財勢的
人方可吃的到,當代農耕業的發展,在南台灣稻米一年可三穫,人人吃得起,豐衣足食,加上西風
東漸,速食店琳瑯滿目,進食只講求快速極少去關注餐桌上的食材與烹調技巧,更不用說會花時間
來鑽研餐桌上的飲食文化,利用寒假期間研讀此書餐桌上的中國史,讓我從中再次認識中國菜,對
中國飲食的謬誤重新釐清,在歷史的足跡體悟餐桌上的禮俗與特色,最重要的是吃飯時想到米煮成
熟飯的珍貴感,吃豬肉食就會想到在古時不起眼的豬肉,因為烹調技術的了得而做出創意料理東坡
肉。 很開心利用寒假閱讀此書,因此今年的年夜飯是我最難忘,因為在與家人共進團圓飯,餐桌
上的中國史不停地在我的腦海裡盤旋,收穫良多能有機會在重要的日子,如在春節時刻享用美食也
能細細品嘗每道食材的典故,與家人一同享用年夜飯,彷彿自己在不同朝代穿梭,飛躍餐桌上的中
國史填補自我對了解中國菜的知識缺口。

新增時間 : 2019-02-08 00:00:33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