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分享與回饋反思單

1.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這本書是何翰蓁老師將自己的親身感受寫成一本書,將自己一系列有關大體老師的過程,一開始講述到的是從手部的解剖到最後的道別,這本書不只有在描述解剖各個身體器官的細節,更深的會是講到作者內心的想法,在過程中作者有聯想到自己的母親,自己對於家屬成為大體老師的想法,還有學生從認識大體老師到最後解剖結束有的感想。
2.(1)在大致看過這本書後,我還有去查些影片作為參考,我發現其實實體看到大體老師是很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會先泡過福馬林一年接著置放2年,再供學生使用,所以三年後的大體會變得很不一樣,但有些部分有講到,大體老師在置放的幾年間,家屬都可以來跟大體老師講講話,就有一個家屬的丈夫每隔一段時間就來大體室跟他的老婆分享事情,還有在作者一想到若是自己的母親以後也去做了大體老師,那他自己會怎麼想,一開始的她其實很反對因為在他當助教的兩年間,他看到的學生們都只是在把大體老師當作一個工具而已,但明明躺在手術台上的大體也是一個曾經跟大家一樣活著,有情有義,有自己家庭的人,直到他去了慈濟後,他看到了慈濟對於這個部份的重視,一開始會先請學生們去大體老師的家裡探訪,與家屬談談話,了解大體老師的一生,接著會舉辦一個解剖前的告別儀式,大家都會虔誠的跟大體老師說一些致敬的話,也會邀請家屬來跟大體老師做最後的告別,而家屬們也會知道因為這將會是自己最後一次看到祂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非常嚴謹,要表達出對大體老師與大體老師家屬們的敬意。
(2)首先是關於作者讓自己母親成為大體老師的部分,我覺得如果是我一定沒有那個勇氣,成為一位大體老師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能讓醫學生有實體的接觸、經驗、成長,但這不是簡單的事情,對於你的家人一定更不捨,因為在三四年後你的這位家屬將會被各位學生進行解剖,在目前的觀念,普遍的人對於捐贈大體這件事還是有所反抗,因為秉持著最後的保留遺體,不想要讓自己的身體在過世後被作為實驗對象,但還是有部份人的想法不同,能夠在自己過世後,再將自己的大體供為大家參考,也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再來是有一件我看完這本書才知道的事情就是原來大家會在解剖前去了解這位老師的生前故事,這件事看上去或許有些困惑,但是同時讓大家會更有感受,一起去感受這位老師的想法,為什麼會想捐贈,又或者是有什麼事情可能想完成的,同時也讓學生們去思考自己的想法,而在生理部分也可以去想像感受這位老師生前可能因為那一部分的問題,導致身體的不舒服。
(3)之後的我會在臨床上更看重生命,即使這是本來大家就需要有的意識,但卻有些人只是將這個看作是工作,而並非將自己認真投入在其中,也因為這位作者的分享讓我看到了不同層面的思考,進而打動我的思想,也讓我去思考其中的問題。

新增時間 : 2021-05-25 14:09:15 / 修改時間 : 2022-02-08 13:45:26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