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暑假作業 - 讀後心得

在三年級的兒科護理學中的第五章是瀕死兒童的護理,這章節對我來說印象最深刻,因為是我們期末報告的主題,雖然內容不像其他章節來得多也並不難理解,但在對未來要當護理師的我們來說卻是非常重要也常忽略的,因此我在華藝線上圖書館中找到了一篇令我很有感觸的文章「一位經歷嬰兒死亡母親的照護經驗」文章提到,經歷嬰兒死亡的母親,所引發的哀傷對一位母親的心理影響甚大,悲傷可能延續數年甚至一生。護理師從急救到診斷死亡到安葬的過程中,透過同理、陪伴、傾聽與支持等照護行動,包含協助嬰兒有尊嚴的死亡;與專業人員溝通爭取不急救與不解剖,維持遺體清潔完整,讓家人能留下回憶。親人部分協助渡過哀傷,安排家人與嬰兒有道別的機會,協助嬰兒留下生命的記憶,讓家人與孩子能有完整的生命連結,幫助母親轉換依附關係。雖然自己還是位學生也還沒有當媽媽但看完這篇文章多少能理解從懷孕起,婦女多少會幻想自己當母親的角色,會與胎兒互動、說話,而母親胎兒的依附關係也就此開始。當胎兒及母親受到威脅,就易引發焦慮不安或反抗的情緒;若胎兒因故死亡而造成永久的關係終止時,那母親生存的意義也會隨之動搖,痛苦會引起內心深處極度的悲傷,因此對失去寶寶的母親而言需轉換依附關係才能重新面對喪親後的人生,但單靠母親自己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護理師、家人、朋友的共同協助;另外護理師在照護嬰兒臨終的過程中,常將焦點放在病嬰上,面對失去嬰兒母親時,多是不知所措而忽略母親的需求,只能完成護理常規,透過此個案護理經驗,讓我更加了解護理人員不應忽略父母之悲傷反應,面對喪嬰父母處理其依附關係的轉換,陪伴父母親接受死亡事實,協助家人完成哀傷的任務,重新迎向未來新生活。

在三年級內外科實驗中有學到一個技術是抽痰,因此我在華藝線上圖書館中讀了一片有關抽痰的文章:「抽痰技術現況之探討」
文章中提到,「抽痰」是護理人員臨床上很常執行的技術,不論是內、外科病房,都有可能遇到無力或無法自行將分泌物出的病人,需要藉由抽痰的技術來協助他們將分泌物排出;尤其對於一些放置氣管內管、行氣切造口術及使用呼吸器病人而言,抽痰執行的頻率更高。由於此技術為直接將抽痰管放置到氣管中,抽吸的過程本身也會影響病人的氧合變化,所以不當的操作,可能造成病人上呼吸道傷害、感染與低血氧的危險,所以正確的執行「抽痰技術」是不可被忽視的一環。看完這段話讓我想起技術考時,我前面都做得很順,最後面在幫病人抽完痰要結束時,應該要將氧流速調回醫囑之流速,但因為緊張的關係,我知道應該要做,但卻犯了粗心,不知道醫囑流速是多少,我知道要去看是多少流速,但我竟然跑去看的是題目,考試題目上並不會寫,醫囑流速想必是在醫囑裡,而我當時緊張慌亂加上不知道醫囑流速是多少,只好用口述的方式代替;考試結束,老師也說我粗心,都跑來看了,還沒有打開醫囑。此次的技術考我對自己的粗心感到非常失望,看好醫囑是非常重要的,也讓我之後做任何技術都更加小心謹慎。

新增時間 : 2023-09-12 23:43:15

回應(1)

  • Irene(guest)(2023-09-28 20:12:43) :
      很棒的心得與反思,看到你會去連到自己曾經犯過的失誤,可見有自我省思的能力!!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