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4

*個案報告文章:一位臉部燒傷婦女之身體心像改變的護理經驗
作者: 吳琬琪
出處: 嘉基護理 7卷1期
*個案報告文章:運用Watson關懷照護理論於一位憂鬱症患者因應燒傷復健期之護理經驗
作者: 張祐菱(Yu-Ling Chang) ; 孫美華(Mei-Hua Sun) ; 周繡玲(Hsiu-Ling Chou)
出處: 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 10卷2期
*個案報告文章:運用羅氏適應模式於一位嚴重燒傷病患之護理經驗
作者: 鄭惠瑩(Hui-Ying Cheng) ; 丘周萍(Chou-Ping Chiou)
出處: 源遠護理 2卷1期
【讀後心得】:
依行政院衛生署(2009,10月1日)生命統計資料顯示,意外傷害位居十大死因第六位,而燒傷即是一個無預警的重大意外傷害,在台灣已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傷害程度是依燒傷面積多寡來決定,嚴重燒傷經治療後會遺留不同程度的殘障,燒傷患者照護之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視。醫療花費為所有外傷中最高的,而後續的復健也是極為複雜且耗時甚久。隨著各大醫院燒傷病房設備及醫療發達,燙傷藥膏的發展、營養的補充、皮膚的移植等,都使燒傷患者獲得較進步與妥善的治療。燒傷致死率雖然有明顯的下降,但臨床卻發現病人在恢復階段準備出院期間仍常面臨疼痛、活動功能障礙、身體心像改變或心理創傷調適等問題,因身體外表受到嚴重傷害,使病患必須長期面對身體心像改變的事實,復健過程也極為複雜耗時,這是一個艱難與漫長的心理調適過程。燒傷的發生可能使個人失去人生價值或喪失重要的人、事、物,同時也容易造成焦慮情緒,多數病患會因而產生心理困擾,出現自怨自哀、封閉自我的行為,進而影響了社交及生活方式,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病患自殺。特別是頭頸部和顏面燒傷的病患,因容貌的改變,使病患害怕別人會因受傷的外貌而排斥他,故無法與他人有適當的互動,對於重新面對家人、朋友產生調適困難,進而影響其社會角色,也讓自己陷入社交孤立、失業等困境中,故提供社會資源團體於燒傷病人之復健過程,協助身、心、社會、靈性的恢復是非常值得重視的議題。近年來燒傷治療有著長足的進步,但在面對個案因傷口疼痛、身體心像改變、疾病無法控制所出現退縮等情緒時,護理人員往往告知病患:「先別管那麼多,先把身體養好」。護理人員在照護上常偏重生理方面,往往較忽略心理問題對患者的影響。然而,燒傷是相當具創傷性的損傷,嚴重燒傷病患入院後生理、心理、社會問題錯綜複雜,其間交互影響甚鉅,護理人員若能事先評估出病患之需要及問題,了解個案感受,才能提供適切的護理,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角色與功能。本個案原是一位憂鬱症患者,不易表達心理情緒,因燒傷發生加重其負面思考及情緒反應,影響復健階段之照護而引發筆者照顧動機,期望藉由減輕個案生理不適使其身體功能恢復;協助焦慮情緒抒發以提升自我照顧能力,進而有自信回歸社會。筆者在照護過程中又不知道如何與憂鬱症患者溝通,實為照顧初期之限制,幸得心理師協助,得以引導憂鬱症個案主動表達自我感受與出院的焦慮。筆者書寫此篇個案報告也是希望與相關人員分享此照護經驗,藉此護理經驗激發同仁省思燒傷發生後在身、心、社會及靈性方面對病人的影響,鼓勵病人發展自我能力,使其返家後的生活得到最大的支持與照護。並期望日後在照護此類患者時,能在此關鍵時期適時地提供幫助。

新增時間 : 2014-08-16 23:24:23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