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典範

書名:醫師為什麼會犯錯?
作者:菲利浦•彼德森 醫師
在課堂上老師說過,人不是一生病就要去診所診斷、看醫生,在生活中常常聽到「不舒服就去看醫生」、「你要不要去給醫生看一下?」等,類似這樣的話,雖然這樣講沒有錯,但是老師說過,如果是一般的小感冒,不是真的一定要去看醫生,而是假如真的不舒服到需要讓藥物控制你的病情,那才是真的需要看醫生,在研究發現,台灣人民太過依賴藥物,有病沒病都去看醫生,求的只是個安心。在書中提到,作者親身經歷,老婆月事不穩,去看了有名的婦產科醫師,醫師以他多年來的專業,判斷子宮內長了腫瘤,後來作者在半夜左思右想,懷疑是不是懷孕了,最後測出果然是懷孕,這告訴我們,其實以最簡單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往往都是正確的。書本上也提到,許多人拿著在google上查到的資料,去給醫生看,核對自己的病情,曾以為是這樣的一個狀況,但醫生還是建議,網路上不見得都是對,何況每個人身體狀態都不同。在這本書中談到了「十大法則」,其中最喜歡的「如果你不了解你正在做什麼,那就什麼都別做。」、「時間點是關鍵,有時,時間甚至是解藥。」、「關懷與照護永遠是重要的藥方。」還有另外兩句「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有所成效,那就考慮繼續做下去。」、「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看起來成效不彰,不妨試試換條路走。」這幾句特別的喜歡也特別有感觸,這本書其實是在交我們如何與醫師溝通,「共同決策」才是醫師需要的,「醫生是人不是神,也可能有犯錯的時候,因此很需要病人和家屬的幫忙,在有限的看診時間內完整敘述發病經過、症狀、自己的擔憂,才能儘量確保獲得正確診斷,藥到病除。」所以共同決策才是醫師們所需要的。

新增時間 : 2017-08-30 17:19:52 / 修改時間 : 2017-08-31 22:28:52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