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寒假作業《臺灣全文資料庫》500字閱讀心得

以全國大專院校學生統計得知結論,大學生最常以自我內心具體感受、自我知覺及自我意識等展現自我情緒,其整理情緒智力表現大致良好;不過,參與休閒活動的情形略差,且壓力、沮喪或休閒活動後之感受,對其參與休閒活動有極大的阻礙。大學時期的壓力源主要來自學校課業考試、 人際交往、情感問題、生活改變事件、生涯探索等,當危機來臨時若欠缺有效的因應技巧,在加上缺乏適當的社會支持系統,常出現身體、心理與行為問題。大學生除了憂心未來工作機會更少及薪資更低之外, 其他的「長期壓力」還包括:研究所的考詴、助學貸款、證照考詴、沒有專長、不喜歡目前的科系、家庭問題(父母健康不良或感情失和、親子溝通不良、需 要分擔家計...)、課業及打工無法兼顧、日常作息不正常、時間不夠用等。每個人都會認同「健康」對人生是非常重要的,失去 了健康,就如同失去了一切,即使有在安逸的生活也是枉然。研究指出過去一般人通常認為身體功能沒 有出現不好的訊息,及沒有主觀的疾病或受傷的症狀 就是「健康」;現代的觀點認為心理因素可以影響任 何狀況,身與心之間已是「心身一體」了,我們所經驗的心理事件(如悲傷、憂傷)其實往往也是心理事 件;而生理事件(如感冒)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理與情緒。
所以「生活壓力越大,身心健康愈差」,生活適應問題中之心理、課業、就業、 時間、人際、食住問題、年制、年級,共可解釋身心健康33%的總變異量。但我認為,不只大學生面對這些多重的壓力,就連出社會的工作者,也是要面臨薪資或同事間,更甚至是家庭關係等壓力,任何人都是背負著壓力過生活,所以要懂得接受且緩解壓力,才能夠享受幸福的生活。

新增時間 : 2018-03-01 16:21:31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