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暑假作業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讀書心得學習單
科別:護理科班級:五護二庚
學號:1065101319姓名:王怡婷
書名:關懷照顧 作者:李皎正
出版社:永大書局 出版年月:2007年09月
索書號:419.73 ISBN:978-986-7670-48-9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了解信仰與人生的問題。
2.反省追求人生目標時會朝遇到的迷思。
3.關懷是真心的問候,關懷識誠心的對待,關懷是全新的付出,關懷是感心的表現,從「心」出發,就是關懷。
4.同理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了解他的甘覺及其內在世界。
5.接納包含了對人的喜愛、尊敬和溫暖的關懷。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關懷一個人,關懷者必須以開放的胸襟接納對發這個人。視病患的需求不被滿足表現都會因住院而改變,予以接納,如此才有機會傾聽 該病患的心聲,探索他真正的需求,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體會其感受,對於病患而言更重要。依世界衛生組織(WHO)於西元1946年對健康所下的訂義:「 健康仍是指個人生理的、心裡的、社會的及以心靈的完備而安適的狀態」,關懷身體向度,而忽略了其他三個向度,會讓身體因過多關懷而無法承受,但其他三個向度則明顯不足,造成心理的、社會的和靈性的缺失身、心、靈及社會的完善安適。關懷自我是一件神聖的任務,並不是自私、自戀的行為,應該確立「 關懷者的關懷」概念,關懷別人也是為了自己重是自我的價值觀,接納自我,肯定自我 。
在希伯拉底誓詞中,醫業的任務在延長生命和預防受苦,過去醫學努力在前者而後者做的很少,死亡被視為另一種疾病必須治療而非正常生活的一環。任何身體、心理、情緒引起的改變與及反應是相互影響的,且某一反應的背後一定有其導因,Kohut認為,同理是提供當事人「 矯正性情續經驗」的重要反應。政府對關懷老人的措施:1.健康維護2.經濟安全3.教育及休閒4.安定生活5.心理及社會適應,中老年人在人生過程中對家庭及社會辛勞貢獻,了解中高齡關懷的重要性及實際關懷中老年人的方法。醫療照護人員不族顧教育與衛生單位人才培訓,使所有身心障礙者能得到更完善的醫療照護,大眾的錯誤對待、以不友善的形容詞直呼身心障礙者,應以具體的行動關懷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相處時,都需要花一點心思來協助他們,我們生活周遭的環境「障礙 」很多,如果沒有適當協助,他們必須更辛苦的避開這些障礙,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危險當中,接納他,真誠認識他,同理他的受試著設身處地假設自己是一位身心障礙者,會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人是彼此依賴而生存的,嬰兒時需要父母的照顧,年老時,就是需要孩子照顧。生命在遭遇與生俱來或後天的影響,該如面對與超越?這是人類同的挑戰。弱勢群體仍是社會當中資源分配較為不利者,關懷弱勢是社會大眾的責任與義務,因為我們難保自己不會成為需要被保護的弱勢者,照顧弱勢就是照顧過去或未來的自己。懷汀說「 如果世上每個人每天都能盡全力照顧那些與它們息息相關的人,那麼全世界便可以在瞬間恢復光彩。 」關懷者和被關懷者的關懷是多元的,不是一成不便的,而且兩者的角色扮演常常容易易位,亦非永遠不變,即關懷者會是被關懷者,而被關懷者會是關懷者。付出關懷是需要時間的,尤其是針對不太熟悉的對象,必須要先了解對方的需求,建立彼此間的信任關係,才能讓對方感受道你的關懷行為,只要關懷者和被關懷者雙方都要有共識,願意付就可以產生穩定的人際關係概念。因為,人際關係中某一方「 過多」或「 不適宜」的關懷和被關懷者與方式,不但無法拉近彼此的距離,反倒會造成彼此的壓力或困擾,及便雙方都願意付出關懷。也因此,人際關懷付出與接受並非「 多多益善」,我們經常是依感覺來反應,決定自己是否付出關懷,而較少基於信念或道的規範,因為關懷或不關懷都是「 人」的行為表現,只要是人,就有屬於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況,並不是隨時隨地,都能處在有能量關懷別人的狀態,所以經常反思:「 我現在覺得如何?」、「我付出關懷的理由是甚麼?」在人際互動中「我表現如何?感受如何? 」、「 對於我的行為,別人為什麼有此反應?」。死亡恐懼是臨終病人最常見的心靈課題,臨終最大痛苦莫過於將死亡視為失去、分離與無望,因而增加更多的不捨與恐懼。Lindemann提出喪動者反應:情緒哭泣、喪失注意力和意志、對死者深切思念,身體麻木、、緊張、顫抖、睡眠障礙、缺乏食慾、體重減輕、疲勞和各種疼痛。各種不同表現在社交的退縮行為、恍惚、徘徊搜尋,並且尋找陪伴及安慰痛。當病人願意說出為來發生的事,應該向他們承諾,勿忽略或默視病患,及不回應病患主訴或抱怨,應聆聽病人的言語並給予安慰。

新增時間 : 2018-08-26 01:56:17 / 修改時間 : 2019-08-30 22:58:55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