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物之間:發現經濟及職業狀 態、幸福感以及心理調適之互動 與聯繫
是質性研究,其間深度訪談了幾位中年男性失業 者,探索男性失業工作者的內在世界(洪瑞斌,2005)。而後筆者 又陸續執行與發表了幾個研究,包括〈生命斷裂與超越:男性失業 者之存在處境詮釋〉(洪瑞斌,2009a)、〈失業經驗中的生涯韌性 與韌力:對成年男性失業者之質性研究初探〉(洪瑞斌,2012a), 另外還有因緣際會協助「中華單親家庭互助協會」,共同執行一項 「失業男性單親家長生命敘說與社會實踐之行動研究計劃案」(洪 瑞斌、傅文忠,2012)。如果你有機會貼近瞭解與服務像是失業者 等經濟弱勢族群,你比較有機會認識到經濟物質的影響力,更不會 天真的以為「心靈(或者愛)可以戰勝一切」,因為不論自尊、希 望感、控制感等都和經濟與就業狀態息息相關(洪瑞斌,2012a)。 但是,另一方面筆者也不同意完全只採取經濟學、社會福利觀點, 認為只要失業個案找到工作、有經濟收入就解決了所有問題(洪瑞 斌,2009b),關鍵在於經濟與幸福之間、物質與心理之間存在著複 雜的互動性、相互聯繫性關係。有趣的是,「經濟大蕭條」(1)的英文 正好是「Great Depression」(大憂鬱)(維基百科,2006),或許 也顯示經濟狀態與心理狀態之緊密關聯性。於是筆者就試著以這樣 的觀點與背景進入此專題各篇論文之閱讀與對話。
參考文獻
洪瑞斌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
應用心理研究 第60期 2014夏
系
參考文獻
洪瑞斌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
應用心理研究 第60期 2014夏
系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