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農場之體驗經濟、休閒教育與行銷管理分析
農業產業文化為休閒農業之核心資源,藉此衍生休閒農場多元的體驗活動。參與的遊客感覺雖然感到新奇,卻不易區別不同休閒農場彼此間的差異。然而,從休閒農業的特色來看,休閒農場是提供休閒教育的適當場域。此外,由於行銷具有訊息分享、溝通互動之意義,休閒農場行銷管理對休閒農場的經營、休閒農業以及休閒教育的發展皆具重要意義。對上述臺灣休閒農業發展之議題,本文將從體驗經濟、休閒教育以及體驗行銷等概念進行探索性之研究。基於上述研究構想,立意選擇9處休閒農業區內之休閒農場個案,分析資料來源包括與16位業者之深度訪談、田野觀察、次級資料等內容,且採遊客便利性抽樣取得624份之有效問卷。資料分析證實休閒農場之產品與活動契合體驗經濟四項產品之意義,且顯著影響遊客後續參與休閒農場體驗之休閒能力,包括:瞭解親近、方案規劃、自主參與以及分享發現。本研究亦從休閒農場之體驗特色,建構休閒農場之行銷主題。
參考文獻:
1.黃俊英、陳世穎(2003)。市場基礎資產之角色:資源基礎理論觀點。運籌研究集刊,3,43-60。
連結:
2.黃蕙敏、陳餘鋆(2009)。從休閒教育觀點探討澎湖海洋休閒牧場體驗活動之開發。環境教育研究,7(1),55-73。
連結:
3.黃禮強、張長義(2008)。宗教勝地居民地方感之研究─以苗栗獅頭山為例。都市與計畫,35(3),227-251。
連結:
4.蔡展維(2011)。策略故事概念之初探。東吳商學經濟學報,78,69-108。
連結:
5.交通部觀光局(2012)。中華民國99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2012年9月5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market.aspx?no=133。
參考文獻:
1.黃俊英、陳世穎(2003)。市場基礎資產之角色:資源基礎理論觀點。運籌研究集刊,3,43-60。
連結:
2.黃蕙敏、陳餘鋆(2009)。從休閒教育觀點探討澎湖海洋休閒牧場體驗活動之開發。環境教育研究,7(1),55-73。
連結:
3.黃禮強、張長義(2008)。宗教勝地居民地方感之研究─以苗栗獅頭山為例。都市與計畫,35(3),227-251。
連結:
4.蔡展維(2011)。策略故事概念之初探。東吳商學經濟學報,78,69-108。
連結:
5.交通部觀光局(2012)。中華民國99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2012年9月5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market.aspx?no=133。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