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A6內科實習
一、八大核心專業能力之自我評值
(一)一般臨床護理技能:測量生命徵象和測血糖都是每天必做的,偶爾會有抽痰、小量灌腸、導尿、各種注射、點滴加藥和口服給藥等等,這次高護實習,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濕敷換藥,病人常因為躺太久造成壓瘡,而壓瘡的傷口大多非常的深,所以要塞濕紗布進去傷口裡面,一開始看到傷口不停的流血滲出液體,意識不清的病人因疼痛而不停扭動,讓我幫忙換藥的時候感覺都不太好,因為會同理病人的心情,感覺像是痛在自己身上一樣,但之後幾次就比較習慣了。
(二)基礎生物醫學科學:給予病人藥物時要事先查詢藥物作用及副作用,要清楚哪顆藥物血壓大於110才能給;哪顆藥心跳小於60不能給;哪顆藥血糖過低不能給,還要知道病人吃藥的時間、觀察吃藥後有沒有出現副作用之類的。注射胰島素後不能按摩加速吸收,預防病人血糖快速降低;如果是用筆針型的胰島素注射器,注射後要停留在皮膚上至少十秒以防藥物流出。為女病人導尿時因女性尿道長度,所以導尿管要插入五~七公分。有次我的個案因腸胃道出血而入院,那他就會因出血造成黑便的情形發生,臨床檢驗值的RBC、HB、Hct都低於正常值,OB呈現2+,後續也做了胃鏡大腸鏡一系列的檢查。病人的身體狀況都會反映在檢查及檢驗報告上,所以看懂臨床的檢驗報告是基本。
(三)批判性思考能力:有一次和同學們去測血糖時,遇到一個病人手上的繭太厚所以一直測失敗(也可能是我們技術不成熟),而且扎那麼多次病人也都沒有醒來,但大家都不以為意,覺得他可能剛好睡得比較熟,後來老師剛好經過就請他幫忙,好不容易成功了,但血糖值是過低的,而且當下病人睡得非常的沉,不管怎麼拍打都叫不醒,老師就要我們趕快跟學姊回報,學姊來後給予病人疼痛刺激才有一點反應,後來我才知道病人很有可能是因低血糖而昏迷,所以如果去病人單位就可以順便觀察病人的情況,數值異常還有覺得病人不對勁,應該要判斷病人可能發生甚麼事情,並立即回報給學姊或是老師。我覺得這應該算是批判性思考的一種吧!
(四)關懷:不管做任何技術時都應該要注意病人的感受,觀察他們的表情,並且事先說明等等會做甚麼,降低病人及家屬的緊張感,如果做技術期間病人反應比較大時,可以給予安慰,請病人放輕鬆或是講話聊天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我和同學有時去量生命徵象時,會順便問一下病人有沒有哪裡不舒服,然後他們就會開始抱怨身體這裡痛那裏痛之類的,雖然有時是病人自己心理因素造成的,但我覺得不管是真是假,既然病人都開口說了,那還是要回報給學姊或是老師知悉一下,因為就算是放羊的孩子,也總有一次是真的。
(五)倫理素養:自主原則:病人有權利拒絕醫療處置,像是有次我的個案就拒絕醫師的提議,拒絕了胃鏡的檢查。行善原則是不傷害原則的延伸,我們除了保護病人,不能讓病人受到不該有的傷害外,所做所為應該對病人有助益。公平原則:病人不該因為社經地位較高而享有特權,除非病情危急到生命安全不然醫院應該先來後到。
(六)溝通與合作:病人和家屬間;家屬與學姊間;學姊與老師間;老師與護生間;護生與學姊間;同學與同學間,我覺得只要是人與人之間,一定都存在著溝通與合作。像是實習中不管做甚麼事情(量血糖、生命徵象、接點滴、IV lock等等),我都盡量會找一人陪同自己,除了做事會比較快速之外,有兩人再一起也較能減少錯誤的發生,因為我自己也很害怕發生醫療疏失,而且我很常粗心大意,所以有多人重複確認總是比較好,我也比較放心。
(七)克盡職責性:我對克盡職責的理解是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能清楚甚麼時間該做甚麼事情,像是早上九點前要量完生命徵象,九點要給病人藥物,下午三點要偷I/O之類的,如果病人有掛點滴要知道還剩多少,大概多久會滴完,自己的個案要自己顧好,不要讓學姊、同學或老師覺得你沒再顧病人,還要別人提醒東提醒西的。
(八)終身學習:我認為實習是從做中學學中做,而且隨時隨地都在學習新知。像是做個案報告就要查閱很多文獻、課本還有很多網路資料,這也都是一種學習吧!我總是覺得在學校坐著聽別人講半年,還不如自己在臨床實際操做一個月。
二、心得
這次內科實習期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個案是616-1的一位阿公,雖然因為他的狀況不太好所以我只照顧他一天就換個案了,但他仍然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阿公是因黑便和吐血而入院,他的病史有高血壓、痛風、左腳疝氣、失智和嚴重的心房顫動,所以在照護上要小心,像是因為心臟不好加上高齡,點滴要低慢一點之類的。當天早上要交班時發現她要設一天bid的血糖,可是當時我不知道阿公為甚麼突然要測一天的血糖,經過老師指點還有查護紀後才發現他因為昨天大腸鏡檢查前突然呼吸喘還有心房顫動而無法做,所以醫師回到病房後下了醫囑(抽血、測血糖等等)持續監測他身體的變化,我覺得這就是和基護不同的地方之一,就是要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要知道為甚麼要做這樣檢查;為甚麼要吃這顆藥;吃藥後要注意甚麼;甚麼狀況下該給這顆藥等等……照顧他的那天剛好狀況不太穩定,所以有用心電圖監測,只是心電圖的機器過於敏感會一直叫,而且因為阿公一直把夾血氧的弄下來,所以機器瘋狂逼逼叫,我只好一直去重新把手指夾好(那天我真的2/3的時間都在那邊),而且因為阿公的循環很差,肢體末梢都是冰的,造成血氧很難判讀,真的讓我吃足苦頭,而且我每次跟阿公說這個要夾好不能弄掉,他都回我說好,但我一離開阿公就又會把它甩掉,雖然我知道阿公是因為失智會一直忘記,但我心裡還是很無奈。而且阿公每隔一分鐘就會問旁邊老婆,什麼時候要回家?他老婆就會回答快了快了行李快要收拾好了,我覺得阿公很可愛之餘,心裡好佩服他的老婆可以不離不棄的照顧他,每天回答好多好多遍相同的問題,從一些生活上的細節就可以發現她真的好愛她的丈夫,我認為阿公這一生可以遇到那麼愛他的人真是幸運。
(一)一般臨床護理技能:測量生命徵象和測血糖都是每天必做的,偶爾會有抽痰、小量灌腸、導尿、各種注射、點滴加藥和口服給藥等等,這次高護實習,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濕敷換藥,病人常因為躺太久造成壓瘡,而壓瘡的傷口大多非常的深,所以要塞濕紗布進去傷口裡面,一開始看到傷口不停的流血滲出液體,意識不清的病人因疼痛而不停扭動,讓我幫忙換藥的時候感覺都不太好,因為會同理病人的心情,感覺像是痛在自己身上一樣,但之後幾次就比較習慣了。
(二)基礎生物醫學科學:給予病人藥物時要事先查詢藥物作用及副作用,要清楚哪顆藥物血壓大於110才能給;哪顆藥心跳小於60不能給;哪顆藥血糖過低不能給,還要知道病人吃藥的時間、觀察吃藥後有沒有出現副作用之類的。注射胰島素後不能按摩加速吸收,預防病人血糖快速降低;如果是用筆針型的胰島素注射器,注射後要停留在皮膚上至少十秒以防藥物流出。為女病人導尿時因女性尿道長度,所以導尿管要插入五~七公分。有次我的個案因腸胃道出血而入院,那他就會因出血造成黑便的情形發生,臨床檢驗值的RBC、HB、Hct都低於正常值,OB呈現2+,後續也做了胃鏡大腸鏡一系列的檢查。病人的身體狀況都會反映在檢查及檢驗報告上,所以看懂臨床的檢驗報告是基本。
(三)批判性思考能力:有一次和同學們去測血糖時,遇到一個病人手上的繭太厚所以一直測失敗(也可能是我們技術不成熟),而且扎那麼多次病人也都沒有醒來,但大家都不以為意,覺得他可能剛好睡得比較熟,後來老師剛好經過就請他幫忙,好不容易成功了,但血糖值是過低的,而且當下病人睡得非常的沉,不管怎麼拍打都叫不醒,老師就要我們趕快跟學姊回報,學姊來後給予病人疼痛刺激才有一點反應,後來我才知道病人很有可能是因低血糖而昏迷,所以如果去病人單位就可以順便觀察病人的情況,數值異常還有覺得病人不對勁,應該要判斷病人可能發生甚麼事情,並立即回報給學姊或是老師。我覺得這應該算是批判性思考的一種吧!
(四)關懷:不管做任何技術時都應該要注意病人的感受,觀察他們的表情,並且事先說明等等會做甚麼,降低病人及家屬的緊張感,如果做技術期間病人反應比較大時,可以給予安慰,請病人放輕鬆或是講話聊天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我和同學有時去量生命徵象時,會順便問一下病人有沒有哪裡不舒服,然後他們就會開始抱怨身體這裡痛那裏痛之類的,雖然有時是病人自己心理因素造成的,但我覺得不管是真是假,既然病人都開口說了,那還是要回報給學姊或是老師知悉一下,因為就算是放羊的孩子,也總有一次是真的。
(五)倫理素養:自主原則:病人有權利拒絕醫療處置,像是有次我的個案就拒絕醫師的提議,拒絕了胃鏡的檢查。行善原則是不傷害原則的延伸,我們除了保護病人,不能讓病人受到不該有的傷害外,所做所為應該對病人有助益。公平原則:病人不該因為社經地位較高而享有特權,除非病情危急到生命安全不然醫院應該先來後到。
(六)溝通與合作:病人和家屬間;家屬與學姊間;學姊與老師間;老師與護生間;護生與學姊間;同學與同學間,我覺得只要是人與人之間,一定都存在著溝通與合作。像是實習中不管做甚麼事情(量血糖、生命徵象、接點滴、IV lock等等),我都盡量會找一人陪同自己,除了做事會比較快速之外,有兩人再一起也較能減少錯誤的發生,因為我自己也很害怕發生醫療疏失,而且我很常粗心大意,所以有多人重複確認總是比較好,我也比較放心。
(七)克盡職責性:我對克盡職責的理解是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能清楚甚麼時間該做甚麼事情,像是早上九點前要量完生命徵象,九點要給病人藥物,下午三點要偷I/O之類的,如果病人有掛點滴要知道還剩多少,大概多久會滴完,自己的個案要自己顧好,不要讓學姊、同學或老師覺得你沒再顧病人,還要別人提醒東提醒西的。
(八)終身學習:我認為實習是從做中學學中做,而且隨時隨地都在學習新知。像是做個案報告就要查閱很多文獻、課本還有很多網路資料,這也都是一種學習吧!我總是覺得在學校坐著聽別人講半年,還不如自己在臨床實際操做一個月。
二、心得
這次內科實習期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個案是616-1的一位阿公,雖然因為他的狀況不太好所以我只照顧他一天就換個案了,但他仍然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阿公是因黑便和吐血而入院,他的病史有高血壓、痛風、左腳疝氣、失智和嚴重的心房顫動,所以在照護上要小心,像是因為心臟不好加上高齡,點滴要低慢一點之類的。當天早上要交班時發現她要設一天bid的血糖,可是當時我不知道阿公為甚麼突然要測一天的血糖,經過老師指點還有查護紀後才發現他因為昨天大腸鏡檢查前突然呼吸喘還有心房顫動而無法做,所以醫師回到病房後下了醫囑(抽血、測血糖等等)持續監測他身體的變化,我覺得這就是和基護不同的地方之一,就是要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要知道為甚麼要做這樣檢查;為甚麼要吃這顆藥;吃藥後要注意甚麼;甚麼狀況下該給這顆藥等等……照顧他的那天剛好狀況不太穩定,所以有用心電圖監測,只是心電圖的機器過於敏感會一直叫,而且因為阿公一直把夾血氧的弄下來,所以機器瘋狂逼逼叫,我只好一直去重新把手指夾好(那天我真的2/3的時間都在那邊),而且因為阿公的循環很差,肢體末梢都是冰的,造成血氧很難判讀,真的讓我吃足苦頭,而且我每次跟阿公說這個要夾好不能弄掉,他都回我說好,但我一離開阿公就又會把它甩掉,雖然我知道阿公是因為失智會一直忘記,但我心裡還是很無奈。而且阿公每隔一分鐘就會問旁邊老婆,什麼時候要回家?他老婆就會回答快了快了行李快要收拾好了,我覺得阿公很可愛之餘,心裡好佩服他的老婆可以不離不棄的照顧他,每天回答好多好多遍相同的問題,從一些生活上的細節就可以發現她真的好愛她的丈夫,我認為阿公這一生可以遇到那麼愛他的人真是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