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技職教育體系中觀光系入學新生選系背景的調查

Jafari (1990)曾以不同發展階段來描述觀光知識,提供了一有用的分類,其中分成四個
1.倡議階段(the advocacy platform):此為觀光活動發展之早期,相關文獻並不精確
(uncritical),且將觀光發展倡導為一無煙囪的工業(an industry without smokestacks);
2.警戒階段(the cautionary platform):當觀光活動所帶來之各種廣泛影響發生時,明顯的關
切便出現在相關文獻中;
3.轉機階段(the opportunity platform):相關文獻發展出各式永續與適切的觀光活動模式;
4.知識為基礎階段(the knowledge based platform):認清觀光作為一活動和學科領域,僅能
透過研究與知識的助長向前發展。
Cooper, Shepherd & Westlake (1996)指出,現今觀光教育之發展所面臨最主要的問題包
括:
1.觀光常被視為只是其他學科如經濟學或地理學在個案研究上,用來增加趣味和豐富內容
之題材,這對觀光教育者在其單位中之可信性(credibility)及行政上的影響力(political
influence)或許有著重要的關連。
2.觀光教育在研討方式(approach)和內容(content)上,有著多重學科(multi-disciplinary)的特
性,故其擁有讓其他學科的學者產生興趣之元素。例如地理學者、歷史學者和行為學家
們對觀光領域中與人有關的向度就特別有興趣,而經濟學家、財政學家及相關商業領域
的學者對觀光有關之商業活動會特別有興趣。但是,我們應注意,這其中可能會使得觀
光屈從在這些較傳統的學科下,並減少觀光本身作為一學術活動領域之可信度。
3.觀光是一個相對新興的學科領域,就算廣義的估計,也大約僅有最多 50 年的歷史。其
尚未具備成為一嚴謹學術研究領域之條件,因為其缺乏要成為一較成熟之研究領域所須
的那種由歷史和演進所構築之理論架構。
4.沒有這種讓該學科能發展和成長的理論基礎,故使得現今對於觀光教育的研究,乃是一
種斷簡殘篇式的研討方式 (a fragmented approach)。這也就突顯出其缺乏永續發展的清楚
方向,缺少理論和研究重心,沒有一學科在做有效教學上所須之完整架構。
5.沒有這種架構,現今觀光課程所賴以構成之許多不同科目會復歸其原始學門(parent
disciplines),而教授此學科者便可能會看到其有面臨瓦解的危險。
6.假如你告訴別人你教觀光,他們可能便會問你今年去哪裡渡假最好,或佛羅里達州的天
氣如何。人們對此學科缺乏認識以及此學科之缺乏可信任性,似乎頗為普遍且根深柢
固。故觀光教育所給人的意象乃是「朦朧的」(‘soft’ image of tourism education)。
7.我們現今所知的國際大眾觀光乃是一相對新近的產物,其一直到 1950 年代/ 1960 年代才
出現,因此,由於在學術上沒有前例可循,我們要針對此新的現象作學術研究時,許多
問題便會產生。此外,在資料的取得上也有許多問題;在作跨文化比較及有效之研究
時,所需的歷史數據資料和資訊即明顯地缺乏。而就算有歷史資料,通常也都不可靠,
很難作全國性(國際性)比較,且品質不佳。
8.觀光教育受到觀光事業影響的程度亦很大;因為觀光事業之範圍頗為廣泛,其橫跨許多
部門且交互著各式各樣的營運操作,因此,要對觀光事業下定義極為困難,要發展合宜
與適當的各種研究課題來符合一界限不清楚之產業的需求,乃是一極為困難的工作。觀
光教育苦於在概念上的薄弱(conceptual weakness),無法有清楚的方向與政策,因而缺乏
嚴謹性和研究焦點(rigor and focus)。所以,其知識體(body of knowledge)僅被鬆散地連結
著,並有瓦解的可能。
9.觀光教育的進展還面臨另一嚴重的發展障礙:即觀光事業是一以小型企業為主的產業,
其是由未在觀光領域受過正式訓練的企業家和白手起家的人所領導,而他們未必對觀光
課程所需之支持,以及此產業在集體專業素質上需作提升之必要性有所認知。

劉修祥
觀光研究學報,第九卷,第二期

新增時間 : 2014-10-14 16:18:40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