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與大陸拳擊運動員運動傷害調查研究

臺灣與大陸拳擊選手運動傷害部位認知程度最高均有足部生水泡、挫傷及肌
肉拉傷三項,而發生運動傷害的受傷嚴重程度,此三項亦是排名前三,無論是否
因此三部位常發生運動傷害,而使選手久病成良醫,對此運動傷害認知更多,可
預防的是在拳擊運動中,選手常須跳躍、移動腳步,加以鞋子大小不適當或襪子
材質不佳,常會讓選手足部生水泡,也正如研究結果所示,此足部生水泡現象以
選手練習時間最多,可見拳擊選手長時間練習,最好穿合適的運動鞋及質棉厚
襪,亦可在鞋內置入防滑墊或灑些乾燥粉於鞋內,皆可預防足部水泡之產生。此
外,拳擊運動因拳手擊打頭部或肘部碰撞,皆易造成耳根、唇、眉弓、前額等部
位的挫裂傷,所以,當發生急性的挫傷,或肌肉的拉傷時,應休息並立即冰敷。
練習時,足部生水泡、挫傷及肌肉拉傷是運動傷害部位認知及受傷嚴重程度
最高的三項,比賽時,則以頭部傷害為最多,但以受試者之不同背景變項,皆可
能會影響到運動傷害的部位認知、受傷嚴重程度及對摘掉頭盔護具認同度之差
異。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大陸選手,臺灣拳擊選手在傷害後處理中以自行處理

臺灣與大陸拳擊運動員運動傷害調查研究
多,也因此多數留下運動時會疼痛之後遺症,因此,更應倡導正確運動傷害自我
照護觀念及能力。此外,研究結果顯示比賽時以頭部傷害為最多,然而,未來國
際業餘拳賽趨勢是朝向摘掉頭盔護具方向發展,所以後續研究亦可針對摘掉頭盔
護具結果做相關研究,摘掉頭盔護具的後續發展及社會觀感皆是值得深入探討之
議題。最後本文提出四項建議如下:(一)除了教練或健康管理人員之外,運動
員本身更應加強運動傷害相關知識及自我照護能力。(二)拳齡越短、量級越輕
愈容易輕忽正確運動傷害之處理,因此,須對剛加入拳擊之選手施以運動傷害預
防及照護之教育,更須關注輕量級之選手,切莫因傷害不嚴重而忽視了處理自身
的運動傷害。(三)台灣選手在運動傷害處理上以自行處理最多,除灌輸就醫觀
念之外,亦須推行運動傷害防護員及健康管理人員之設置,並加強其職責。(四)
在業餘拳賽朝向摘掉頭盔護具趨勢下,針對選手之心理適應及生理防護,將是教
練、運動員本身及相關工作者需持續關注之課題。


參考文獻
王宏正、陳玉蘭、林韋儒(2010)。青少年跆拳道選手踝關節運動傷害防護之研
究。2010大專跆拳道學刊,2,154-165 。
江金裕、余美麗(2004)。臺灣地區大專女子體操選手運動傷害調查研究。國立
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1-22。
林仁彬、王中原、 張聰榮、何宗融(2008)。淺論拳擊運動傷害及中醫古籍之論
治。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7,87-95。
翁建成(1985)。拳擊。台北。台北體專體育學術研究會發行。
陳勝凱、呂衍謀、林燕君、吳汶蘭、呂怡靜(2008)。國家級運動員運動傷害防
護自我勝任能力。物理治療,33(4),219-227。
黃邱倫(2013)。拳擊不戴頭盔延續到里約奧運。中時電子報。2013年11月20日,
取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sports/11051208/112013110700403.html
黃新作(1996)。運動傷害之防護。國民體育季刊,25(1),55-62。
臺灣與大陸拳擊運動員運動傷害調查研究
薛堯舜(2012)。分段制度對拳擊運動推廣可行性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
刊,11(2),189-195。

新增時間 : 2014-09-20 05:45:22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