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運動對銀髮族終身學習之重要性
傳統印象中,認為人因年紀愈長就愈不適合運動。但許多醫學文獻對老年人
運動都給予肯定的支持,透過適度的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增進身體機能,預防
疾病,減緩退化,進而達到健康與快活的人生。本研究針對休閒運動功能角色對
於銀髮族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加以論述,並探究功能性體適能,對於老年人持續運
動習慣的養成,使身體適能達到足已應付日常生活所發生的狀況,並自行排除解
決。因此,藉由運動適能提升高齡族群的運動參與,進而享受運動過程中建立自
信心,進而提升身體生理適能狀況,以因應各種突發的生活適應問題,這才是銀
髮族應有的生活品質與機能,因此銀髮族的終身學習,還是得落實在維持身體健
康基石,從而出發學習更多人生事務。
參考文獻
井村圭壯、相澤讓治(2004)。高齡者福祉基本體系,東京:勁草書房。
王麗容、詹火生(1993)。銀髮族的生涯規劃理念與方向。成人教育雙月刊,26,
12-17。
朱逸民(2003)。老人運動傷害。聲洋防癌之聲,104,17-24。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台灣95 年至140 年人口推計。台北經
建會。
李昭憲、王華娟、陳欣宏(2009)。台南市不同性別準銀髮族年齡與體適能之相
關性探討。高應科大體育學刊,8,1-9。
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27-35。
林嘉志、姚承義(2007)。以激效作用觀點探討運動之抗老化機轉。運動生理暨
體能學報,5,61-70。
施清發、陳武宗、范麗娟(2000)。高雄市老人休閒體驗與休閒參與程度之研究。
社區發展刊,92,346-358。
徐立忠(1996)。中老年生涯計畫。台北:中華高齡學學會。
徐慧娟、張明正(2004)。台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
灣社會福利學刊,3(2),1-36。
張嘉倩(譯)(1999)。John W. Rowe & Robert L. Kahn 著。活力久久。台北:天
下文化。
張慧芝譯(2002)。人類發展-成人心理學。桂冠圖書,9 月初版。
梁文薔(2001)。談肥說胖-介紹肥胖症。健康世界,4,35-41。
陳人豪、嚴崇仁(2003)。老年人之生理變化與檢驗數據判讀。台灣醫學,7(3),
356-363。
陳在頤(1993)。老年時期的休閒活動。國民體育季刊,22(4),39-45。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29。
陸洛、陳欣宏(2000)。臺灣變遷社會中老人的家庭角色調適及代間關係之初探。
應用心理研究,14,221-249。
黃文三(1996)。老人進修教育初探。成人教育,34,38-42。
黃東富(2004)老年人該怎樣運動才健康。台北榮民總醫院。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811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教育辭典,台
北:成人教育學會。
葉宏明、吳重慶、顏裕庭(2001)。成功的老化。台灣醫界,44(5),10-11。
蔡長啟,(1991)。我國發展休閒活動的應有措施。國民體育季刊,22 (4),4-10。
蔡培村(1996)。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
鄭美華(2002)。老齡化社會的創意產業。社區關懷與老人保健研討會論文集,
229-303。
謝政諭(1989)。休閒運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圖書公司。
謝美娥(2000)。美國對失能老人非正式照顧者協助措施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
92,242-253。
運動都給予肯定的支持,透過適度的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增進身體機能,預防
疾病,減緩退化,進而達到健康與快活的人生。本研究針對休閒運動功能角色對
於銀髮族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加以論述,並探究功能性體適能,對於老年人持續運
動習慣的養成,使身體適能達到足已應付日常生活所發生的狀況,並自行排除解
決。因此,藉由運動適能提升高齡族群的運動參與,進而享受運動過程中建立自
信心,進而提升身體生理適能狀況,以因應各種突發的生活適應問題,這才是銀
髮族應有的生活品質與機能,因此銀髮族的終身學習,還是得落實在維持身體健
康基石,從而出發學習更多人生事務。
參考文獻
井村圭壯、相澤讓治(2004)。高齡者福祉基本體系,東京:勁草書房。
王麗容、詹火生(1993)。銀髮族的生涯規劃理念與方向。成人教育雙月刊,26,
12-17。
朱逸民(2003)。老人運動傷害。聲洋防癌之聲,104,17-24。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台灣95 年至140 年人口推計。台北經
建會。
李昭憲、王華娟、陳欣宏(2009)。台南市不同性別準銀髮族年齡與體適能之相
關性探討。高應科大體育學刊,8,1-9。
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27-35。
林嘉志、姚承義(2007)。以激效作用觀點探討運動之抗老化機轉。運動生理暨
體能學報,5,61-70。
施清發、陳武宗、范麗娟(2000)。高雄市老人休閒體驗與休閒參與程度之研究。
社區發展刊,92,346-358。
徐立忠(1996)。中老年生涯計畫。台北:中華高齡學學會。
徐慧娟、張明正(2004)。台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
灣社會福利學刊,3(2),1-36。
張嘉倩(譯)(1999)。John W. Rowe & Robert L. Kahn 著。活力久久。台北:天
下文化。
張慧芝譯(2002)。人類發展-成人心理學。桂冠圖書,9 月初版。
梁文薔(2001)。談肥說胖-介紹肥胖症。健康世界,4,35-41。
陳人豪、嚴崇仁(2003)。老年人之生理變化與檢驗數據判讀。台灣醫學,7(3),
356-363。
陳在頤(1993)。老年時期的休閒活動。國民體育季刊,22(4),39-45。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29。
陸洛、陳欣宏(2000)。臺灣變遷社會中老人的家庭角色調適及代間關係之初探。
應用心理研究,14,221-249。
黃文三(1996)。老人進修教育初探。成人教育,34,38-42。
黃東富(2004)老年人該怎樣運動才健康。台北榮民總醫院。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811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教育辭典,台
北:成人教育學會。
葉宏明、吳重慶、顏裕庭(2001)。成功的老化。台灣醫界,44(5),10-11。
蔡長啟,(1991)。我國發展休閒活動的應有措施。國民體育季刊,22 (4),4-10。
蔡培村(1996)。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麗文。
鄭美華(2002)。老齡化社會的創意產業。社區關懷與老人保健研討會論文集,
229-303。
謝政諭(1989)。休閒運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圖書公司。
謝美娥(2000)。美國對失能老人非正式照顧者協助措施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
92,242-253。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