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區居民之運動行為與動態社區環境之關係探討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動態社區環境議題與社區居民運動行為之相互關
係,並依社區居民之不同性別變項分析個體運動行為之差異。研究結果顯示,
女性民眾參與運動行為影響因素比男性民眾高,在運動環境中女性民眾所在意
要點在於支持性設施、安全性以及美觀性上,其中又社區運動環境的安全性最
為重視,顯示當環境若無法給予女性民眾安全感時,將會影響其運動意願。不同運動行為的民眾對於動態社區環境結構因素上空間性、支持性設施及安全性
有顯著差異。每週運動次數達3 次(含)以上的民眾對於運動環境的需求度亦
較高,亦即若環境整體空間規劃設計、相關支持性設施不足或沒有、環境安全
性使民眾覺得不佳時等,皆會會影響其運動意願。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推論在建構一個高度支持性的運動環境時,需先探
討誘發社區居民運動行為的可能環境因子。先前國外相關研究指出,環境因子
如設施可近性、活動機會、天氣、安全、美觀環境等都有可能會對社區居民的
運動行為有關;如Humpel 等人 (2002) 的研究指出,運動設施的可近性、活動
機會和美觀環境是社區居民運動行為之主要影響因子;在自覺愈具有高度的支
持性社區環境中,社區居民的身體活動度及步行頻率亦呈現增強的趨勢(Addy et
al., 2004)。新近調查指出(Sugiyama, Ward, & Alves, 2008),越是有設計完善的人
行步道環境,就越能引發社區居民願意以步行代替機動車輛為其交通方式。除
此之外,動態社區環境亦能增強當地社區居民對社區認同感及社會互動 (Addy
et al., 2004; Frumkin, 2003)。在國內研究的部份,相關研究(高毓秀、黃奕清,
2000)亦證實環境因子與社區居民運動行為的關聯性;例如到運動場所的距離及
時間與社區居民的健走行為間呈現負向相關、且一個設計完善與環境整潔的運
動場所較易引發社區居民的健走行為(賴南廷,2006)。在實地訪談過程中,
民眾反應在規劃動態社區環境時,最先考量的應是環境安全議題;如在設計動
態社區環境時應考慮人車分道,以解決民眾對於運動時需與車爭道、進而降低
運動參與頻率的現象;社區燈光照明及環境的舒適感亦為動態社區環境規劃時
應該考慮的要項,充足的燈光及舒適的清潔的環境可以提高民眾參與運動的意
願。
參考文獻
王冠今、苗迺芳、陳鳳音、張玉梅、陳靜敏(2009)。台灣社區老人的健康行
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9,73~94。
王淑芳、顏效禹、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8)。影響國中學生運動行為
之性別差異研究。學校衛生,52,37-53。
行政院衛生署(2011)。運動情形男女有別、98 年度國民運動行為調查結果說
明。2011 年2 月11 日, 取自行政院國民健康局, 線上資料庫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p01.aspx?class_no=25&now_fod_li
st_no=11573&level_no=2&doc_no=78834
行政院體委會(2010)。 99 年運動城市調查新聞稿。2011 年2 月11 日,取自
行政院體委會, 線上資料庫網址 http://www.sac.gov.tw/News/News
Detail.aspx?wmid =116&typeid=3&no=1625
李素箱、徐志輝(2004)。社區民眾運動情形調查研究--以台中市、縣民眾為
例。朝陽學報,9,393-407。
徐錦興(2007)。走路有風:透過走路,促進健康。科學發展,413,72-77。
高毓秀、黃奕清(2000)。成年人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徑路分析。護理研究,
8(4),435-446。
賴南廷(2006)。以社會生態學模式探討成人從事健走行為的影響因子-以嘉義
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嘉義縣。
蔡英美、王俊明(2006)。中年人運動參與動機、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及
運動行為之關係。台灣運動心理學報,9,109-131。
係,並依社區居民之不同性別變項分析個體運動行為之差異。研究結果顯示,
女性民眾參與運動行為影響因素比男性民眾高,在運動環境中女性民眾所在意
要點在於支持性設施、安全性以及美觀性上,其中又社區運動環境的安全性最
為重視,顯示當環境若無法給予女性民眾安全感時,將會影響其運動意願。不同運動行為的民眾對於動態社區環境結構因素上空間性、支持性設施及安全性
有顯著差異。每週運動次數達3 次(含)以上的民眾對於運動環境的需求度亦
較高,亦即若環境整體空間規劃設計、相關支持性設施不足或沒有、環境安全
性使民眾覺得不佳時等,皆會會影響其運動意願。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推論在建構一個高度支持性的運動環境時,需先探
討誘發社區居民運動行為的可能環境因子。先前國外相關研究指出,環境因子
如設施可近性、活動機會、天氣、安全、美觀環境等都有可能會對社區居民的
運動行為有關;如Humpel 等人 (2002) 的研究指出,運動設施的可近性、活動
機會和美觀環境是社區居民運動行為之主要影響因子;在自覺愈具有高度的支
持性社區環境中,社區居民的身體活動度及步行頻率亦呈現增強的趨勢(Addy et
al., 2004)。新近調查指出(Sugiyama, Ward, & Alves, 2008),越是有設計完善的人
行步道環境,就越能引發社區居民願意以步行代替機動車輛為其交通方式。除
此之外,動態社區環境亦能增強當地社區居民對社區認同感及社會互動 (Addy
et al., 2004; Frumkin, 2003)。在國內研究的部份,相關研究(高毓秀、黃奕清,
2000)亦證實環境因子與社區居民運動行為的關聯性;例如到運動場所的距離及
時間與社區居民的健走行為間呈現負向相關、且一個設計完善與環境整潔的運
動場所較易引發社區居民的健走行為(賴南廷,2006)。在實地訪談過程中,
民眾反應在規劃動態社區環境時,最先考量的應是環境安全議題;如在設計動
態社區環境時應考慮人車分道,以解決民眾對於運動時需與車爭道、進而降低
運動參與頻率的現象;社區燈光照明及環境的舒適感亦為動態社區環境規劃時
應該考慮的要項,充足的燈光及舒適的清潔的環境可以提高民眾參與運動的意
願。
參考文獻
王冠今、苗迺芳、陳鳳音、張玉梅、陳靜敏(2009)。台灣社區老人的健康行
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9,73~94。
王淑芳、顏效禹、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8)。影響國中學生運動行為
之性別差異研究。學校衛生,52,37-53。
行政院衛生署(2011)。運動情形男女有別、98 年度國民運動行為調查結果說
明。2011 年2 月11 日, 取自行政院國民健康局, 線上資料庫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p01.aspx?class_no=25&now_fod_li
st_no=11573&level_no=2&doc_no=78834
行政院體委會(2010)。 99 年運動城市調查新聞稿。2011 年2 月11 日,取自
行政院體委會, 線上資料庫網址 http://www.sac.gov.tw/News/News
Detail.aspx?wmid =116&typeid=3&no=1625
李素箱、徐志輝(2004)。社區民眾運動情形調查研究--以台中市、縣民眾為
例。朝陽學報,9,393-407。
徐錦興(2007)。走路有風:透過走路,促進健康。科學發展,413,72-77。
高毓秀、黃奕清(2000)。成年人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徑路分析。護理研究,
8(4),435-446。
賴南廷(2006)。以社會生態學模式探討成人從事健走行為的影響因子-以嘉義
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嘉義縣。
蔡英美、王俊明(2006)。中年人運動參與動機、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及
運動行為之關係。台灣運動心理學報,9,109-131。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