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壓力與焦慮

一.驅力理論
定義:最早時心理學家認為覺醒和表現之間是直線的關係,依照他們的觀點,稱為驅力理論.
例子:運動員在觀眾很多時,他們正從事比較熟悉或簡單的工作時,觀眾的出現對運動員的影響是有正面的效益,然而當他們正重事比較複雜或困難的運動時,則會因觀眾在場而表現變差.
二.倒U字型假說
定義:(1)因為不滿意於驅力理論(2)大多數的運動心理學者改用倒U字型假說,解釋覺醒狀態和表現的關係.(3)此假說主張在低覺醒狀態時,表現會在平常水準以下,因為運動者的心理不夠振奮.
例子:棒球員在最適當的壓力或狀態時會有最佳的表現,但是情緒狀況不好時,還是情緒太高亢表現都不會太理想.
三.個人最適功能區域
定義:發現運動員在狀態焦慮水準處於個人最適的區域範圍內時,會產生最佳的表現,但狀態焦慮水準在此區域外時,則表現會不理想.但有兩個不同的地方,第一,最適當的狀態壓力水準因人而異,不會總是發生在個人最低和最高焦慮連續線上的終點處.第二.最適當的焦慮水準不是特定的某一點,而是某個範圍.
例子:運動員為了要達到最佳的表現或狀態,教練給他們的都是需要適當的壓力,達到適當的狀態.
四.多向度焦慮理論
定義:(身體)身體性狀態焦慮[生理覺醒]和認知性狀態焦慮{擔憂},對於表現有不同的影響.
(認知)再預測認知性狀態焦慮{擔憂}與表現呈負向關係,也就是認知性狀態焦慮升高會導致表現水準下滑.
例子:棒球員上場前快速的心跳和悲觀的預測,可能對表現有不同的影響.
五.大災難模式
定義:預測運動員只有在不擔憂或低認知焦慮時,生理覺醒和表現之間才會呈現倒U字型關係.
例子:運動員在適當的擔憂或教練給的壓力剛好時.覺醒增加會改進表現直到生理覺醒達到適當的閾值為止.但過度擔憂或壓力太大時,覺醒的表現就不只如此,表現失常也有可能.
六.逆轉理論
定義:Kerr認為覺醒會如何影響表現,就要看個人如何解釋自己的覺醒.
例子:運動選手一定要把覺醒想成愉悅.快樂的焦慮感,才能有更好的表現.

新增時間 : 2013-04-02 09:39:31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