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參與及休閒利益之非線性關係

班級:五年甲班
科系:健康與休閒管理科
名稱:曾子庭
指導老師:高筱婷

一.研究議題:休閒參與及休閒利益之非線性關係
The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isure
二.作者:張曼玲(Man-Ling Chang) ;劉家伶(Gui-Ling Lu)
三.參考書籍:王梅香、江澤群(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11,203-216。 DOI: 10.6167/TPEC/2003.11.19。
王志慧、蔡英美、陳盈幸(2008)。幼教老師休閒知覺自由、休閒利益和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9(1),17-28。
方美玉、陳鎰明(2005)。國小實施運動會之效益分析。休閒運動期刊,4,1-6。
何篤光、沈志堅、楊馥琴(2009)。高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分析研究以屏東縣(市)地區為例。臺灣觀光學報,6,33-46。
吳崇旗、王偉琴(2006)。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154-169。
吳水丕、呂佩珊(2008)。大台北地區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工作與休閒學刊,1(1),49-61。
四.摘要:本研究分為兩階段的研究,階段一的研究目的在於提出一個簡要的分類架構,利用運作基礎(生理/心理)及追求價值(理性/感性)將過去文獻所提的各種休閒活動分為四大類;並且藉由實證分析驗證此分類架構,以彌補主觀分類法之缺失。階段二之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四大類的休閒活動之休閒參與及休閒利益的關係,本研究認為這兩者應存在著非線性的關係。階段一研究結果證實本研究所提出之休閒活動分類架構之有效
性。階段二結果發現,針對四種類型的休閒活動而言,休閒參與及部份的休閒利益具有非線性關係。
五.研究背景與動機:
休閒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動之一,無論在學校、工作場所、家庭或社區,休閒都扮演著槓桿的作用(吳水丕、呂佩珊,2008);此乃由於休閒活動被現代人視為是陶冶性情與發展自我的一個途徑,不僅可改善個人的身心健康,同時具有調劑身心、紓解生活壓力、提供愉悅的經驗等意義(吳水丕、呂佩珊,2008;趙善如,2008;Bammel&Burrus-Bammel, 1992;Vazsonyi et al., 2002)。休閒活動之所以具有這些功能,是因為個體可以透過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將注意力移轉到活動中,個體得以暫時離開壓力來源,放鬆心情而產生愉悅的體驗(高俊雄,1995);個體亦可藉由休閒活動之參與來創造新的社會關係(林佳蓉,2000)。此外,Csikszentmihalyi和Kleiber(1991)認為休閒扮演著促進自我實現的角色。由此可知,休閒活動對於個人之重要性,在於其能為個體提供多元的利益與功能。然而,休閒活動參與及休閒利益之間的具體關係,在過去的文獻中較少被討論(何篤光、沈志堅、楊馥琴,2009),關於此關係,仍有許多問題尚待釐清,例如,是否所有的休閒活動均能為個體帶來多元的利益?抑或特定的休閒活動類型僅能創造特定的休閒利益?再者,是否個體參與休閒活動之程度愈高,即能為自身創造愈多的利益?本研究將焦點放在休閒參與與休閒利益之關係,旨在回答這些問題。
六.中文摘要:本研究分為兩階段的研究,階段一的研究目的在於提出一個簡要的分類架構,利用運作基礎(生理/心理)及追求價值(理性/感性)將過去文獻所提的各種休閒活動分為四大類;並且藉由實證分析驗證此分類架構,以彌補主觀分類法之缺失。階段二之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四大類的休閒活動之休閒參與及休閒利益的關係,本研究認為這兩者應存在著非線性的關係。階段一研究結果證實本研究所提出之休閒活動分類架構之有效性。階段二結果發現,針對四種類型的休閒活動而言,休閒參與及部份的休閒利益具有非線性關係。
七.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attempted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two studies. The objective of Study 1 was to propose a simple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in which various leisure activiti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dimensions of operating basis (i.e., physical/mental basis) and pursuits of values (i.e., utilitarian/hedonic value). This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was confirmed by 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us could complement the weakness of the subjective classification method. The objective of Study 2 was to explore the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benefit for four kinds of leisure activities. The findings of Study 1 confirmed the validity of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and the findings of Study 2 partially supported the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specific benefits in terms of four kinds of leisure activities.
八.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目的,是在於探討休閒參與和休閒利益之非線性關係;因此,我們將確認個體在參與特定類型之休閒活動的行為時,對於創造特定型態的休閒利益是否有所幫助。本研究與過去文獻的不同之處,在於本研究將以非線性模式來檢測此兩者間的關係。具體而言,超過適當的休閒參與程度,或許對於休閒利益之產生是沒有幫助的。此外,本研究以個體對休閒活動
客觀的參與頻率,及主觀的涉入程度,衡量休閒參與的行為。
再者,休閒參與及休閒利益之間的關係也可能會因休閒活動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階段一的研究嘗試以運作基礎(生理/心理) 及追求價值(理性/感性) 將休閒活動分為四大類。運作基礎係指執行活動所依賴的主要資源,換句話說,當個體在進行休閒活動時,運用的是身體力行或是心理資源來執行;追求價值則代表執行活動的主要動機,具體而言,當進行休閒活動時所得到的休閒利益是實際的需求還是情感上的抒發。故本研究將發展運作基
礎與追求價值之衡量,並以這些衡量題項來評估所有的休閒活動。研究結果發現,生理/理性之休閒活動包括戶外型、冒險型、遊覽型;生理/感性之休閒活動包括運動型及休憩型;而屬於心理/理性之休閒活動為知識型及藝文型;同屬於心理/感性之休閒活動為社交型和大眾媒體型。此結果與表 2 分類之架構相符,證實本研究所提出之休閒活動分類架構是有效的。
階段一之研究結果隱含二個價值。其一,過去文獻皆以主觀來歸類休閒活動,此法所歸納出之休閒活動類別眾多,且各個學者所提出之分類結果均不同。後續研究的應用上產生困難,再製研究亦有問題。使用簡單之二元之分類架構(即運作基礎及追求價值)來進行休閒活動分類,不但可囊括多種休閒活動類型,實證研究的進行亦可簡化。本研究之結果可彌補主觀分類法之缺失,未來研究可以運用此分類方法。其二,個體在規劃休閒活動時,可使用此分類架構做為參考標準,以多元化個體之休閒活動。舉例來說,個體可以將休閒資源放在戶外型、休憩型、藝文型、及社交型等活動,則可兼顧生理、心理、理性、及感性的發展。
利用階段一的結果,階段二的研究探討不同類型的休閒活動中,休閒參與及休閒利益之關係。由階段二結果得知,針對生理/理性之休閒活動,涉入與情緒的休閒利益具有倒 U 型的非線性關係。當個體涉入生理/理性的休閒活動之程度過多或不及時,皆無法創造高度的情緒休閒利益。然而,涉入對於健康、社會、及自我肯定之休閒利益均有正向影響。其原因在於,個體選擇生理/理性之休閒活動時,情緒此種感性的休閒利益並不屬於其所追求的價值,因此,身體勞動及理性建構的成本均反應在情緒上。由此可知,個體在參與生理/理性的休閒活動時(例如:旅行、登山、攀岩),應做適當的涉入程度才可達到情緒上的紓解或緩和。
九.心得感想:休閒利益是持續參與休閒的理由( Baldwin & Norris,1999)休閒利益係指個體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改善身體或滿足個人需求的利益;個體亦可藉由休閒活動暫時逃離繁重的工作及人際束縛,進而從休閒參與的過程中,獲得理想的個人報酬或新的人際關係(Jackson & Burton, 1989)。過去文獻所提到之休閒利益,包括促進身體及心靈的健康、自我肯定、滿足歸屬感等利益,抑或可分類為生理、心理與社交的效益則將休閒利益定義為均衡生活體驗、健全生活內涵、及提升生命品質等三因素。根據這些文獻,本研究將休閒利益分類為健康、情緒、社會、與自我實現等四大構面。
所謂健康利益係指維持健康的體能,再者,情緒利益包括調適緊張及壓力、提供正向的心情、減低負面的情緒,並增添生活樂趣健全發展人格;在健康及情緒利益方面,指出休閒活動能維持健康的體能及精神情緒的利益。
此外,休閒活動亦可幫助人格健全發展;在情緒利益方面,休閒活動有助於解放疲憊、紓解壓力與心理緊張;在社會利益方面,休閒活動可創造社會關係,並增進個體與朋友、家人間的關係;換句話說,個體可藉由休閒活動創造人際關係的互動,以滿足情感上的需求。

新增時間 : 2014-09-19 13:38:36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