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資訊能力量表之編製-以觀光休閒業為例
班級:五年甲班
科系:健康與休閒管理科
姓名:曾子庭
指導奢:高筱婷
一.研究議題:職場資訊能力量表之編製-以觀光休閒業為例
二.作者: 吳淑禎
三.參考書籍:于第、王瑜婷、吳曉蕙、吳筱涵(2004)。大學觀光科系學生職場導向之資訊能力研究,以旅行業為例,景文學報,15(1),127-143。
王梅玲(2007)。網路時代資訊組織人員專業能力之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91-116。
何榮桂主編(2008)。資訊科技融入高級中學各領域教學示例。臺北:國立灣師範大學。
吳偉文、李右婷(2006)。人力資源管理-解讀職能密碼。臺北:普林斯頓。
李弘毅(2009)。國民小學學童資訊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
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周倩(2006)。中小學資訊能力的概念診斷、課程設計與評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4-2520-S-009-008。
林菁(2007)。資訊素養融入大學通識教育-利用數位典藏強化大學生的資訊素養,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5-2422-H-415-001。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柯雲娥(2006)。傳播學門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56,96-116。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柯雲娥(2006)。傳播學門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56,96-116。
洪久賢(2004)。餐旅網路數位學習之探討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6,93-113。
洪久賢(2007)。餐旅業專業技術人力培育模式之研究-餐旅業高階專業技術人力培育
模式之研究,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NSC 96-2522-S-003-015-MY3。
四.摘要:本研究旨在編製一份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職場資訊能力量表。以FourieandBothma (2006)的資訊能力發展模式為依據,透過文獻與觀光休閒產業職場工作者的訪問,編寫題目並進行題目的增、刪與修正,再以141位職場工作者進行預試,探索性因素分析將職場資訊能力分為「基本技能」、「進階技能」、「管理技能」、「資訊倫理」四個因素,共32 題,累積解釋量為74.31%,各因素Cronbachα介於0.93~0.97。正式施測以238 位受試者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四個分量表,分別代表四個不同的潛在變項,且四個潛在變項可以反映為一個二階因子模式,具良好信、效度。
五.研究背景與動機:為能測量觀光休閒職場的資訊能力,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編製具有良好信、效度及適合國內使用之職場資訊能力量表。
(二)以驗證性因素分析考驗職場資訊能力量表的適合度,以驗證本量表是否與理論架構模式符合。
觀光休閒為全球經濟的一環,其產業範圍包含旅館、民宿、旅行、餐飲以及航空等。
當網路資訊牽動知識經濟的改變與革新時,觀光休閒產業,也不能自外於科技時代的變
化,尤其當資訊科技多方面應用在企業經營與行銷時,顧客對資訊科技的使用也必然隨之而來(Sigala& Baum, 2003; Thompson &Verma, 2003)。就觀光休閒的職場需求來看,不論是第一線的操作者、督導甚至是管理者角色,對於餐聽的訂餐、旅館訂房或旅遊休閒的訂位…等至少都要能熟悉資訊與網路通訊,方能執行工作(Lashley&Rowson,2005)。顯見資訊能力是觀光休閒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也是國家社會創新與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于第、王瑜婷、吳曉蕙、吳筱涵,2004;Welle-Strand & Thune, 2003)。
國外對於觀光休閒人才的資訊能力培訓相當重視。以英國西北地區為例,觀光產值占該地區GDP 的百分之六,同時提供十八萬工作機會,這使得該地區的高等教育特別重視課程與產業需求的結合(Lashley&Rowson, 2005)。Lashley and Rowson (2005)訪問該地區52 個大學校院,發現每所學校的課程都設有資訊能力的訓練,其中39 個學校,即75%的學校將資訊科技能力,單獨列為一個重要能力證明(separately certificated),這
些學校要求每位學生都必需要有資訊能力,而且每週的課表至少有固定兩小時的資訊課程,課程內容從個人必備具技巧逐步延伸到與未來就職有關的系統操作與管理技巧。另外,洪久賢(2004)的研究也指出,美國有80%以上大學提供遠距教學課程,諸如康乃爾大學、賓州州立大學、紐約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威斯康辛等傳統大學都設有遠距教育方式提供成人學習,甚至大學與業界聯盟,將網路大學的模式融入教學中,希望進入職場之前,學生能夠先備資訊能力基礎。
國內對於觀光人才的培育,在政府開放高等教育設立觀光休閒相關系所之後,近十年間已有一百多所觀光相關科系成立,特別是推動觀光的時程適逢網路科技高度發展的年代,各大學校院的觀光休閒科系更將資訊科技課程列為必備的專業課程,高等教育評鑑也將資訊能力列為觀光休閒評鑑的重要指標(洪久賢,2007)。顯然具備資訊能力,已是觀光休閒人才的必備知能。
六.中文摘要:本研究旨在編製一份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職場資訊能力量表。以Fourie and Bothma (2006)的資訊能力發展模式爲依據,透過文獻與觀光休閒產業職場工作者的訪問,編寫題目並進行題目的增、刪與修正,再以141位職場工作者進行預試,探索性因素分析將職場資訊能力分爲「基本技能」、「進階技能」、「管理技能」、「資訊倫理」四個因素,共32題,累積解釋量爲74.31%,各因素Cronbach α介於0.93~0.97。正式施測以238位受試者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四個分量表,分別代表四個不同的潛在變項,且四個潛在變項可以反映爲一個二階因子模式,具良好信、效度。
七.英文摘要: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reliable and valid inventory to measure workplace information competence factors. According to Fourie and Bothma's theoretical view,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ree phase. In stage one, the study built items from related literatures and visiting 8 workers to add, decrease or revise items. The preliminary workplace information competence (WIC) contained 32 items with four sub-scales: ”basicskill”, ”advanced skill”, ”management skill” and ”information ethics”. This study sampled 141 subjects administered with WIC. The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ronbach α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In phase two, 238 subjects as participants. Th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goodness-of-fit of the hypothetical measurement mode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final vision of WIC contained 32 items. The four sub-scales accounted for 74.31% of total variance, and the Cronbach α coefficient for four factors were ranged from 0.91 to 0.97. The results of WIC revealed an acceptable reliability and con...
八.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參考Bothma and Fourie (2005)的資訊能力發展模式以及資訊科技應用於觀光休閒的相關文獻,並訪談職場工作者實際應用資訊能力的情況,將觀光休閒的資訊能力內涵具體化為四個指標,包含「基本能力」、「進階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資訊倫理」四個因子的資訊能力測量工具,共32 題,累積解釋量為74.312%,Cronbachα信度介於.931~.966 之間。正式施測之驗證性因素分析反映四個分量表分別代表四個不同的潛在變項,且四個潛在變項可以反映為一個二階因子的模式,各項適配指標及參數表現表現良好,顯示此一量表信、效度皆佳。
此一量表發展由觀光休閒職場出發,經由實地訪談與文獻探討,逐步具體化並形成資訊能力內涵,不僅貼近工作職場的真實經驗,並整合旅館、民宿、旅行、餐飲以及航空等觀光休閒領域的共識,因此具有實務價值。
(二)建議
由於觀光休閒業的產業範圍極廣,包含旅館、民宿、旅行、餐飲以及航空等不同領域,未來可以以此工具作為藍本,針對不同產業領域,包括選取其他群體及地區的樣本,如旅館與餐飲的比較或是城鄉差異分析,以瞭解資訊能力在不同領域或群體的構念是否仍為一個二階因子的模式。
其次,可探討資訊能力與其他變項的相關及應用,諸如資訊能力的表現是否受到員工個人特質,包括人格特性、學習動機影響或是組織所提供的資訊環境甚至整個產業文化影響,皆值得釐清,相信對於觀光休閒業如何結合資訊與網路通訊達到管理效果或節省成本皆有助益。
另外,本研究工具也可結合e 化概念,將量表發展為線上檢核工具,員工或企業可視需要,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進行能力檢視,作為企業規劃資訊能力課程訓練的測量工具或是作為新進員工甄選的參照指標。
九.心得感想:國內對於觀光人才的培育,在政府開放高等教育設立觀光休閒相關系所之後,近十年間已有一百多所觀光相關科系成立,特別是推動觀光的時程適逢網路科技高度發展的年代,各大學校院的觀光休閒科系更將資訊科技課程列為必備的專業課程,高等教育評鑑也將資訊能力列為觀光休閒評鑑的重要指標。顯然具備資訊能力,已是觀光休閒人才的必備技能。資訊科技是觀光休閒服務最重要的資源。對產業而言,業者能夠在資訊科技的應用中,把握時效提供合適的訊息給顧客,不僅能夠降低成本而且有助於顧客關係的管理與經營。對顧客而言,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在一年當中的任何時段傳達自己的需求和喜愛,要求個人化與獨特性的服務,成為顧客對服務滿意與否的重要指標。
科系:健康與休閒管理科
姓名:曾子庭
指導奢:高筱婷
一.研究議題:職場資訊能力量表之編製-以觀光休閒業為例
二.作者: 吳淑禎
三.參考書籍:于第、王瑜婷、吳曉蕙、吳筱涵(2004)。大學觀光科系學生職場導向之資訊能力研究,以旅行業為例,景文學報,15(1),127-143。
王梅玲(2007)。網路時代資訊組織人員專業能力之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91-116。
何榮桂主編(2008)。資訊科技融入高級中學各領域教學示例。臺北:國立灣師範大學。
吳偉文、李右婷(2006)。人力資源管理-解讀職能密碼。臺北:普林斯頓。
李弘毅(2009)。國民小學學童資訊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
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周倩(2006)。中小學資訊能力的概念診斷、課程設計與評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4-2520-S-009-008。
林菁(2007)。資訊素養融入大學通識教育-利用數位典藏強化大學生的資訊素養,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95-2422-H-415-001。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柯雲娥(2006)。傳播學門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56,96-116。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柯雲娥(2006)。傳播學門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56,96-116。
洪久賢(2004)。餐旅網路數位學習之探討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6,93-113。
洪久賢(2007)。餐旅業專業技術人力培育模式之研究-餐旅業高階專業技術人力培育
模式之研究,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NSC 96-2522-S-003-015-MY3。
四.摘要:本研究旨在編製一份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職場資訊能力量表。以FourieandBothma (2006)的資訊能力發展模式為依據,透過文獻與觀光休閒產業職場工作者的訪問,編寫題目並進行題目的增、刪與修正,再以141位職場工作者進行預試,探索性因素分析將職場資訊能力分為「基本技能」、「進階技能」、「管理技能」、「資訊倫理」四個因素,共32 題,累積解釋量為74.31%,各因素Cronbachα介於0.93~0.97。正式施測以238 位受試者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四個分量表,分別代表四個不同的潛在變項,且四個潛在變項可以反映為一個二階因子模式,具良好信、效度。
五.研究背景與動機:為能測量觀光休閒職場的資訊能力,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編製具有良好信、效度及適合國內使用之職場資訊能力量表。
(二)以驗證性因素分析考驗職場資訊能力量表的適合度,以驗證本量表是否與理論架構模式符合。
觀光休閒為全球經濟的一環,其產業範圍包含旅館、民宿、旅行、餐飲以及航空等。
當網路資訊牽動知識經濟的改變與革新時,觀光休閒產業,也不能自外於科技時代的變
化,尤其當資訊科技多方面應用在企業經營與行銷時,顧客對資訊科技的使用也必然隨之而來(Sigala& Baum, 2003; Thompson &Verma, 2003)。就觀光休閒的職場需求來看,不論是第一線的操作者、督導甚至是管理者角色,對於餐聽的訂餐、旅館訂房或旅遊休閒的訂位…等至少都要能熟悉資訊與網路通訊,方能執行工作(Lashley&Rowson,2005)。顯見資訊能力是觀光休閒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也是國家社會創新與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于第、王瑜婷、吳曉蕙、吳筱涵,2004;Welle-Strand & Thune, 2003)。
國外對於觀光休閒人才的資訊能力培訓相當重視。以英國西北地區為例,觀光產值占該地區GDP 的百分之六,同時提供十八萬工作機會,這使得該地區的高等教育特別重視課程與產業需求的結合(Lashley&Rowson, 2005)。Lashley and Rowson (2005)訪問該地區52 個大學校院,發現每所學校的課程都設有資訊能力的訓練,其中39 個學校,即75%的學校將資訊科技能力,單獨列為一個重要能力證明(separately certificated),這
些學校要求每位學生都必需要有資訊能力,而且每週的課表至少有固定兩小時的資訊課程,課程內容從個人必備具技巧逐步延伸到與未來就職有關的系統操作與管理技巧。另外,洪久賢(2004)的研究也指出,美國有80%以上大學提供遠距教學課程,諸如康乃爾大學、賓州州立大學、紐約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威斯康辛等傳統大學都設有遠距教育方式提供成人學習,甚至大學與業界聯盟,將網路大學的模式融入教學中,希望進入職場之前,學生能夠先備資訊能力基礎。
國內對於觀光人才的培育,在政府開放高等教育設立觀光休閒相關系所之後,近十年間已有一百多所觀光相關科系成立,特別是推動觀光的時程適逢網路科技高度發展的年代,各大學校院的觀光休閒科系更將資訊科技課程列為必備的專業課程,高等教育評鑑也將資訊能力列為觀光休閒評鑑的重要指標(洪久賢,2007)。顯然具備資訊能力,已是觀光休閒人才的必備知能。
六.中文摘要:本研究旨在編製一份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職場資訊能力量表。以Fourie and Bothma (2006)的資訊能力發展模式爲依據,透過文獻與觀光休閒產業職場工作者的訪問,編寫題目並進行題目的增、刪與修正,再以141位職場工作者進行預試,探索性因素分析將職場資訊能力分爲「基本技能」、「進階技能」、「管理技能」、「資訊倫理」四個因素,共32題,累積解釋量爲74.31%,各因素Cronbach α介於0.93~0.97。正式施測以238位受試者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四個分量表,分別代表四個不同的潛在變項,且四個潛在變項可以反映爲一個二階因子模式,具良好信、效度。
七.英文摘要: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reliable and valid inventory to measure workplace information competence factors. According to Fourie and Bothma's theoretical view,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ree phase. In stage one, the study built items from related literatures and visiting 8 workers to add, decrease or revise items. The preliminary workplace information competence (WIC) contained 32 items with four sub-scales: ”basicskill”, ”advanced skill”, ”management skill” and ”information ethics”. This study sampled 141 subjects administered with WIC. The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ronbach α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In phase two, 238 subjects as participants. Th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goodness-of-fit of the hypothetical measurement mode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final vision of WIC contained 32 items. The four sub-scales accounted for 74.31% of total variance, and the Cronbach α coefficient for four factors were ranged from 0.91 to 0.97. The results of WIC revealed an acceptable reliability and con...
八.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參考Bothma and Fourie (2005)的資訊能力發展模式以及資訊科技應用於觀光休閒的相關文獻,並訪談職場工作者實際應用資訊能力的情況,將觀光休閒的資訊能力內涵具體化為四個指標,包含「基本能力」、「進階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資訊倫理」四個因子的資訊能力測量工具,共32 題,累積解釋量為74.312%,Cronbachα信度介於.931~.966 之間。正式施測之驗證性因素分析反映四個分量表分別代表四個不同的潛在變項,且四個潛在變項可以反映為一個二階因子的模式,各項適配指標及參數表現表現良好,顯示此一量表信、效度皆佳。
此一量表發展由觀光休閒職場出發,經由實地訪談與文獻探討,逐步具體化並形成資訊能力內涵,不僅貼近工作職場的真實經驗,並整合旅館、民宿、旅行、餐飲以及航空等觀光休閒領域的共識,因此具有實務價值。
(二)建議
由於觀光休閒業的產業範圍極廣,包含旅館、民宿、旅行、餐飲以及航空等不同領域,未來可以以此工具作為藍本,針對不同產業領域,包括選取其他群體及地區的樣本,如旅館與餐飲的比較或是城鄉差異分析,以瞭解資訊能力在不同領域或群體的構念是否仍為一個二階因子的模式。
其次,可探討資訊能力與其他變項的相關及應用,諸如資訊能力的表現是否受到員工個人特質,包括人格特性、學習動機影響或是組織所提供的資訊環境甚至整個產業文化影響,皆值得釐清,相信對於觀光休閒業如何結合資訊與網路通訊達到管理效果或節省成本皆有助益。
另外,本研究工具也可結合e 化概念,將量表發展為線上檢核工具,員工或企業可視需要,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進行能力檢視,作為企業規劃資訊能力課程訓練的測量工具或是作為新進員工甄選的參照指標。
九.心得感想:國內對於觀光人才的培育,在政府開放高等教育設立觀光休閒相關系所之後,近十年間已有一百多所觀光相關科系成立,特別是推動觀光的時程適逢網路科技高度發展的年代,各大學校院的觀光休閒科系更將資訊科技課程列為必備的專業課程,高等教育評鑑也將資訊能力列為觀光休閒評鑑的重要指標。顯然具備資訊能力,已是觀光休閒人才的必備技能。資訊科技是觀光休閒服務最重要的資源。對產業而言,業者能夠在資訊科技的應用中,把握時效提供合適的訊息給顧客,不僅能夠降低成本而且有助於顧客關係的管理與經營。對顧客而言,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在一年當中的任何時段傳達自己的需求和喜愛,要求個人化與獨特性的服務,成為顧客對服務滿意與否的重要指標。
回應(0)